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2.
苗族作家向本贵擅长写乡土小说。在他的多部小说中,都对湘西这片乡土地域进行了"鸟瞰式"的描写。在其长篇小说《凤凰台》中,他从哲学、宗教、文化等层面对"乡土中国"及其流变史这一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主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拓展,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书写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艺术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3.
李玉杰  邵智 《考试周刊》2013,(27):15-1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乡土小说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抒写者。文章论述了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则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并积淀着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独特的风俗与民情.乡土文学作家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的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该文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湖南典型的乡土作家杨克祥的作品,探索方言等地域性极强、特色鲜明的语言为扩大其影响力和使用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6.
自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的作品在英语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品之一,其中大量运用山东特色方言,富有地域生活特色,充满生命活力和想象力,极具创造性。乡土语言作为地方文化最个性化、最原汁原味的代表,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中乡土语言翻译策略及效果,旨在进一步推动乡土语言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7.
汪宝荣教授的新著《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运用描述性和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方法,首次全面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前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重点描述、评析了7种英译本对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含方言)的处理手法,就如何翻译与传播中国地域文化提出了理论构想,堪称中国"乡土语言"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废都》虽是一部都市小说,都内蕴着作家强烈的乡土情怀;贾平凹通过营造埙乐和奶牛这两种乡土文化物象,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批判精神;小说充分表现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一代乡土文学家矛盾扭结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成功外译,与译者葛浩文密不可分。而大量带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为译者的翻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尝试通过探究译者如何处理谚语、成语和动物词语等难译现象,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大的家族",其中"乡土小说"更是佳作迭出,尤以长篇形式为最。在已有的八届茅盾文学奖36部获奖作品中(不包括两部荣誉奖),乡土小说有13部之多,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6.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土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关注热点,也随之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模因这个词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类比.Chesterman首先把模因论引入了翻译研究,这也为口译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点.汉英口译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难度甚大.本文从模因等值和等效复制的两种形式,通过分析汉英口译的实际例子,探讨译员在汉英口译中是如何使用这两种策略以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等值,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一直以来为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争论不休。随着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的引入,等值翻译的内涵不断地丰富起来。以模因论为基础,从形式、语义、语用等方面对等值翻译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源语模因到目标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有效地实现异国模因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把人和人性化为上帝之时——丁帆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关于新时期乡土小说的新思考 您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关注是一贯的。从《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再到“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以至近期您对小说中出现的“城市异乡者”的剖析,您在该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仅是研究视阈的延展,而且也包含了视角的转变以及理论的深化。您所界定的多元互渗的文化现实与中国乡土小说、乃至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何具体关联?  相似文献   

14.
鲁讯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字。鲁讯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讯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15.
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也为此后的乡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本书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归纳乡土小说"三画四彩"的美学定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乡土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尺和维度;其次,对乡土小说悲剧精神的特殊关照,成为丁帆论述《中国乡土小说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再次,丁帆从比较的视角进行乡土小说的研究,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丁帆在《中国乡土文学史》的论述中对乡土文学提出新颖的观点,抒发"愤激"情怀。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社会定性为“乡土性的”,这一认识无疑象征着本土文化的自觉。作为以感性方式思考社会人生的文学,自然难以逃脱这一宿命。对乡土中国的文学想像,历来是文学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区域,才人辈出,硕果累累。遗憾的是,从历时性角度,对乡土文学理论做系统研究总结的,几乎还未曾见过。余荣虎新著《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就是对这一领域富有探索激情和创新意味的学术硕果,该著以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为切入点,全面细致勾勒了1917—1949年时期内乡土文学理论变迁的历史轨迹,探询了理论话语转型的深层缘由。著者的思考,为现代乡土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启迪,开辟了新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区域魅力引发了读者的兴趣,本文从创作素材、人物品格和文学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中,最为突出的当为沈从文。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集约有八十多部,其中大多以湘西人文风情为素材,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为读者塑造了湘西"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被誉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在沈从众多的文作品中,《边城》是一部传奇佳作,迄今为止已有三部翻译作品,本文以金介甫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30年代乡土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中篇,也是沈从文湘西系列文学的扛鼎之作。这里所言及的“乡土文学”,指的是反复出现、不断演化的“恋乡情结”。这种恋乡情绪是人类京绕内心深处怀恋故土情感的因子,是怀念乡土的赤子之情在文学中回旋显现,渗透着深刻的内容,构成民族群众历史潜意识的积淀。研究者认为,乡土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从古到今在历史深化中不断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型。这一原型同样活在现代文学创作发展中。鲁迅曾指出:“凡是用笔写出来他的胸臆的人们,不论他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其实往往都是乡土小说艺术。”沈从…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中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词、修辞、俗语和歌谣,探讨其语言蕴含的自然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沈从文乡土文学中所构建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