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左传》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优秀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郑庄公是《左传》中的重要人物,本文结合《左传》中对郑庄公的相关叙述,以政治家的角度为切入点,对郑庄公的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郑庄公作为《左传》中记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国君,从古至今,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也正是庄公形象的复杂性吸引学者不断去讨论、去分析。本文对庄公作为君、臣、父、子、兄的多重身份进行探讨,以勾勒庄公的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3.
叶建华 《职业圈》2011,(10):22-23
晏子,又称晏婴、平仲,山东莱州人。晏子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子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外交灵活,不使命辱。晏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力行节俭著称,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相似文献   

4.
晏子,又称晏婴、平仲,山东莱州人.晏子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子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外交灵活,不使命辱.晏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力行节俭著称,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相似文献   

5.
在战国至汉初的学术史上,孟子、公羊家、穀梁家先师以及董仲舒、司马迁等儒士通过对孔子"作《春秋》"一事的不断塑造,奠定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经典地位及其"史中取义"的文本阅读方式。而刘歆则试图重建《春秋》学的学理体系:他淡化孔子与《春秋》之间的"作者"关系,将《春秋》重新置入三代以来的史籍传统中;又尝试从历学角度重建《春秋》的义例体系;在处理"六艺"内部关系时,刘歆将《易》学与《春秋》学相配,建立起一种新的"天人之学"。《春秋》学的性质、阅读方式至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西汉传统《春秋》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了解刘歆《春秋》学的内在学理体系与解经方法,是我们理解两汉之际这场重要学术转型事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江南第一家     
2007年11月7日,我随香港阳光卫视摄制组来到浙江浦江郑宅,拍摄被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家族,兴盛于宋、元、明三代,历时330多年,15世代同居,同财共食,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这真是令世人惊叹不已的事.……  相似文献   

7.
晚清桐城派学者方宗诚之《春秋》学著作《春秋传正谊》,认为《春秋》是"天子之事","正名分"与"经世"乃为其用,此为《春秋经》之要旨,亦是他衡量三传之标杆。其撰作此文之目的,是要显经的"正谊",排除传的毒素。方宗诚受程、朱之学,其注解经书,以义理为主,所阐发之经义,多承儒家宗旨,本文亦然。  相似文献   

8.
项羽其人 项羽,又名项籍,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成为秦朝覆灭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影片《村支书郑九万》的热映,为民好支书郑九万成了“大名人”。连头一回来温州的一位台湾艺人也语出惊人:‘哉太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和郑九万了!听说是个活雷锋啊,太有名了!”  相似文献   

10.
李梦轩 《职业圈》2011,(17):148-148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大夫叫晏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都得到重用。他平时着装简朴,驾乘的是驽马破车,齐景公就派人给他送来壮马华车,晏婴拒不接受。他对齐景公说:“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如果我们君臣都异常讲究,  相似文献   

11.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与苏轼归田情怀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陶渊明与苏轼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两人在面对仕与隐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时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归田"问题上两人不同的情怀.陶渊明与苏轼虽都在言"归"、写"归",但"归心"却迥然相异."归"之于陶渊明,是一种经过慎重考虑后的绝不动摇的人生选择,是回归心灵、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生命完成的方式;而"归"之于苏轼,是对复杂多变的人生的多种探索方式之一,"归"是解脱,也是挣扎和寻求,却终究不是其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两人在"归田"问题上的不同情怀,也反映到他们各自的诗文创作中,特别是苏轼的和陶诗,呈现出与陶诗不同的风格和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3.
正郑月波(1907—1991)、王昌杰(1910—1999)、刘业昭(1910—2003)三位是杭州国立艺专早期毕业生,在校期间,受业于林风眠、潘天寿等一代大师。上世纪40年代,三人先后赴台湾,都有在台湾艺术院校任教的经历。后都定居美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日前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跨洋三杰"作品展是该馆梳理"百年文脉"的重要举措,"跨洋三杰"的学术定位不仅反映了他们的  相似文献   

14.
叶建华 《职业圈》2011,(1):40-41
项羽其人项羽,又名项籍,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成为秦朝覆灭的转折点。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  相似文献   

15.
阿潘 《文化交流》2004,(1):17-19
张二鹏,号培风,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盖叫天先生的二公子,京剧南派猴戏杰出的代表。忆当年,他11岁粉墨登场之时,欲取艺名“羽鹏”,但被高人吴湖帆得知,认为不妥:羽者,项羽,关羽,倘若取名羽鹏,生怕名不压身,经反复推敲,遂改为二鹏。二鹏老得此艺名,驰骋南北,名震海上。岁月如梭,一晃已85个春秋。去拜访二鹏老的那天,将门轻轻推开,只见二鹏老身穿一件枣红色的外套,腰板还硬朗,脸面还是那样红润,神态不减当年,只是两道剑眉多添了几根寿眉,显得越发慈祥可恭,宛如一尊罗汉,怪不得前些日子,我和他在电话里聊天时问他高寿几许?二鹏老接口就说:“不老,…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思潮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发现了"人";俄罗斯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促使"多余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产生。由于作家人生际遇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郁达夫常年漂泊,其笔下的人物具有"自传性"色彩,是典型的"漂泊的流浪者",而巴金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作品主人公更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新思潮的洗礼之下,使得"长子玄孙"成为怯弱的"多余人"。同为软弱的"多余人",两者却存在实质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有两个最为复杂的概念。一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多元的,多视点审视、界定"文化",难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即"人",因为人类是文化的、社会的高级动物,"文化"是"人的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呼唤文化学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文化学的面对。  相似文献   

18.
洪武三十年(1397),中国发生了一桩亘古罕见的奇特大案。这就是皇帝朱元璋一怒之下将无过无罪的廷试主考官白信蹈、张信等人枉杀,即明朝历史上、明朝的档案资料中所记载的"南北榜"或"春秋榜"案。这个案件发生的前后情况怎样?朱元璋为何发怒而杀了廷试大考的主考等官员?案情始末如下。被选为主考官的首先是当时朝中要员、著名学者并精通历代典章制  相似文献   

19.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4,(5):188-191
<正>《秋野》是上海暨南大学秋野社的社刊。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学生文艺社团中,秋野社是为人熟知的一个,由暨南大学校长秘书兼文学院院长章衣萍(1900-1947)发起建立。暨大学生陈翔冰、陈妤雯、陈雪江、郑吐飞(原名郑泗水)等,暨大的教师夏丏尊、顾仲彝、叶公超、余楠秋、张凤、汪静之、章铁民等,都是秋野的校内社员。文学社成立时正值天高气爽的秋天,于是从李贺《南山田中行》诗中取"秋野"二字命名。  相似文献   

20.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3):94-105
鲁迅盛赞索洛古勃是"死的赞美者"。鲁迅本人亦如此。两人都乐观地直面死亡,都能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对死亡进行表现和思考;都认为死亡是对恶的抗争与终结;都将"死"视为追求自由和创造新天地的工具,视为"爱"的等价物;均通过死亡仪式的描写,强化死亡深藏的意义与功能。两人也都认识到死亡的负面意义;都用死亡描述和概括自己所处的专制社会的状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索洛古勃的死亡观受到基督教和西方其他宗教及神话的深刻影响,鲁迅则更多地基于其生物学的人生观和进化论;索洛古勃对形而下的意义上的死亡的关注程度不如鲁迅;两人对待自杀的态度不同;在阐释死亡时对于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的表现不同;探求死亡意义时彼岸此岸场域的立足不同;最大不同是鲁迅对于死亡始终持唯物主义的态度。鲁迅死亡观存在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二律背反,正因此,他超越了索洛古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