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春天,汪曾祺先生诞辰百年。他的一生,并未在杭州有过长久的驻足。但杭州的美食曾永久停驻于他的内心。汪曾祺赠予担任其《晚翠文谈》终审的徐正纶先生的诗中,曾提到——"桃柳杭州无恙否,当年风物尚如初。虎跑泉泡新龙井,楼外楼中带把鱼"。  相似文献   

2.
正汪曾祺生前没有料到自己的重要价值,他的学识与文笔之好,同代人也一时难以描之。我觉得他生前是寂寞的,能够与其深聊的人不多。想起来我与他的几次交流,都在浅的语境里,后来感到可惜的是,没有很好理解他的思想,以致当年请教的问题都非本然之所。在他去世多年后,自己写《汪曾祺闲录》,其实是在补课。据说当代作家身后,作品再版的次数最多的,就有汪曾祺。这个现象说明他的别致,其人其文,乃文坛上的明珠。我觉得他其实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小说语言突出的特点是"淡",这种"淡",不是庸俗平淡,而是作家高远的人生境界与艺术上的炉火纯青相结合的产物,包含着浓郁的韵味.它是一种本然的真实,诗意的绚美,深蕴的含蓄,内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窦家好 《职业圈》2008,(14):105-106
汪曾祺小说语言突出的特点是“淡”,这种“淡”,不是庸俗平淡。而是作家高远的人生境界与艺术上的炉火纯青相结合的产物。包含着浓郁的韵味。它是一种本然的真实,诗意的绚美,深蕴的含蓄,内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我用"大气弥海内,润物细无声"作题目来写这篇东西,首先因为傅璇琮先生是我所尊敬的一位大家,一位大师.他的影响,遍于海内,他的学术,大气酣畅.而他待人是那样的宽厚诚挚,特别对我们晚辈学人,奖掖提携,泽荫指点,则又有如春风化时雨,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6.
<正>绪言 "荒原上一株蒲公英",我用此题写过一篇散文,概述学术经历。今逢生辰九十,再次追述学术生涯的蛞蝓行迹,觉得从形象到内涵,都还适合描述自己平凡而坎坷的经历、内蕴的心意和志向,遂不避重复,"旧题新作"。在那篇自序式散文中,我曾经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受戒》采用疏散的结构、淡化的情节、月光般的语言以及地方志式的描写,处处透着一缕"轻逸",在20世纪80年代初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盛行时独树一帜。语言的轻松疏淡、小说中"水"的意象和人物情态的细致描写给"轻逸"插上了翅膀,使《受戒》里的庵赵庄乃至整篇小说赋有了诗意的情调和氛围,俨然一个桃花源。"轻逸"的形式与20世纪80年代特别的文化语境以及作家的人生浮沉看似相悖,实则隐伏"沉重"。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想要突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以"人"作为其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把"人"这一概念用"此在"代替。"此在"就是"人"的外延,"此在"永远都反映我的存在,且"此在"无自身存在,也不可被重复和被替代。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在一开始来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此在"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实物,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它是一个"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一种模式,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对于"存在"而言,海德格尔首次揭示了它的自然本性,"此在"既然是一种存在,那么就只能通过它来把握存在的本质,于是就有了"此在"的世界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从生存方式上说,孔子在这里批评的恰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沉沦。与孔子的区别在于,海德格尔虽极力避免对"沉沦"作任何道德评价,却希望人们能走出"沉沦",做回本真的自己,但对召唤的此在本身是什么却始终未置一言。  相似文献   

10.
明代浙籍哲学家王阳明悟道龙场、抗战中浙大西迁遵义,成为浙、黔两地文化、学术联系的重要纽带。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又一次将两地的科学意义作了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在大多数情况下,"华南学派"是学术界的朋友们对研究明清史、特别是区域社会史或历史人类学的一批学者及其学术主张的一种称呼。当我回答我与"华南学派"的关系这类问题时,我的表述是,我与"华南学派"共享某种学术理念和方法论平台。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对某些历史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也不妨碍我们之间具有各自侧重的研究风格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2.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称他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认为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钱穆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与他治学的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严谨踏实的治学方法和思想态度是他学术成就的根基所在。钱穆先生对于做学问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感悟,他也将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总结出来传授给后人,从他一系列的治学和论学文章中,可以学习到很多做学问的方法与思想。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中首次把宗教学列为11个需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宗教学在"国家学科分类"里早已是"一级学科",但在"高校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里却迟迟难以升格,这显然与我国教育界对宗教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高校宗教学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关。鉴此,在充分论证高校宗教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着重阐发了加强我国高校宗教学建设的"三大着力点",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扎根并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宗教学建设的国际学术视野。本文最后一部分论及的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探索经验,或许也对推进我国高校的宗教学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红学"一词初起时的三条材料,联系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特别是今文经学在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作社会语境的分析,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经学的衰微、小说观念的变迁、晚清时局的动荡对士人阅读取向的影响,亦可读出"红学"出现于偶然中的必然性,对认识索隐红学的政治取向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月16日至25日,"中西色彩对话:中外油画名家邀请展"在杭举行。一批中国学院派著名油画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纳兰霍、梅尔尼科夫等都将自己的一至两幅代表作品在此展示。如金一德的《玉兰》系列、顾致农笔下神态逼真的女子、崔小冬的人物和风景画、任志忠的《江南四月天》、陆琦的《鱖鱼上门》等,展现出强大的阵容和丰美的精品力作。这不仅是一次中国油画高水准的学术展,也是一场中西方油画艺术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6.
卡尔·曼海姆在其学术生涯的海德堡阶段创立了知识社会学。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曼海姆学术研究轨迹、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语境、核心问题及主旨概念。曼海姆将"知识"与"社会情境","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联系起来,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知识""真理"提供了新视角,对现代性思想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琳 《文化学刊》2009,(6):175-177
复旦大学汪少华教授最近将他多年来训释古代诗文词义的成果汇集为《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下文简称《训释》),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训诂学在古代学术体系中是一门显学,古代学术名家无不长于此道。进入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体系传人我国,它将语言学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块,取代了我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三分的体系,这使得训诂学在现代学科领域中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大大地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8.
陈泽环 《文化学刊》2010,(1):146-150
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以其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相结合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胸怀,基于国情综合"国学"和"西学"精华的知识结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治学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中"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经验和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典范,而且也为我们在21世纪进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08,(5):4-4
引言"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的一档讲座式栏目,栏目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为定位,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以"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打造自己的学术明星"为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文博的天地、学术的殿堂,中国丝绸博物馆刚刚度过25周年馆庆. 记得有哲人说过,要想阅读历史,就走进博物馆;无论它是综合的,还是专业的.受这样的影响,笔者与赵丰馆长相约,就围绕"一带一路"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作深度交谈.在小桥流水、传统时尚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聊丝绸之路,也聊丝路之绸的过去、现在、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