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傅前景 《职业圈》2007,(4S):98-99
席勒从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把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作为其美学及美育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免去了物质的片面性和道德的片面性。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个人。  相似文献   

2.
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谋生、荣生和乐生,其中"乐生"为最高层次,既是审美目的之所在,又是休闲追求之所至,更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内容。人们实现"乐生"的过程,正是获得自由、愉悦并实现自我满足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休闲的过程。文章从清代李渔的审美理想切入,梳理李渔审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总结其审美理想,试从存在的层次分析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并总结其中体现出的休闲学意义,对现代休闲的研究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自由教育"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但又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只是针对当时的"自由男人"进行的一种教育,以区分贵族和奴隶在教育上的待遇不同,而前者是针对每一个有权利接受教育的自然人进行的养成教育。在经历了历史风浪的洗礼后,"自由教育"逐渐演变成一种关注人的教育,重视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进步价值观念、道德操守和了解各种文化差异的完整而全面的个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人由于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成其为人,同样人也因其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成为自由的人。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沦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谋生手段,成为不自由的异化劳动。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必须要克服与扬弃异化劳动,使劳动真正复归于人自身,成为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5.
学术文摘     
《文化学刊》2012,(3):29+43+60+72+80+85+91+101+138+149+190
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罗立桂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当社会能够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社会分  相似文献   

6.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自行设置入,审美体验这一主体性的经验必然会导致审美鉴赏过程中对于真理的疏远,这意味着人类始终没有深入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思考当中。基于这种维度,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必将导致艺术的终结。现代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海德格尔意识到了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危险,但是有危险的地方就伴随着救渡,于是海德格尔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艺术,艺术的真理本性能够使人类回归到存在的近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居住。  相似文献   

7.
"自由"思想在我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含有不受任何束缚和羁绊之意,自然怡乐地体验生活,达到天人合一。在西方,对自由含义的理解主要是指自主、自立与人格自由独立不受约束。但事实上,立足于以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使人们科学地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涵与当代现实意义并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王艳艳 《职业圈》2007,(21):137
美育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然而在中国传统英语教学却忽视了审美教育.高职院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之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审美教育大有被遗忘之势.文章分析了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挖掘了美的因素,渗透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与西方在彼此认知上,有矛盾和视差。存在一个老问题:对于在纽约时报广场反复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美国公众只认识姚明,不明白这么多人同时出现想表达什么。出现一个新现象:因为视中国为他者,在西方舆论场,中国的崛起受到敌视;而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的崛起则是"民心所向"。对于中国国际传播中反复碰到的这种隔阂和痼疾,技术提升和增加数量已不重要,关键在于文明和审美的问题。身处终生学习的时代,固然学校教育不能为这种脱  相似文献   

10.
正竹子"清华其外,澹泊其中",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文人墨客咏竹画竹,能工巧匠雕竹刻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是竹之雅,"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是竹之俗。而竹刻器物,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兼有竹之大雅大俗,颇得竹之精髓。从浮雕、深雕、浅雕、深刻、浅刻再到竹子表皮的留青雕,人们似乎已经将竹子雕刻的技艺发掘到了极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他们却另  相似文献   

11.
"全人"不代表"完人""全能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台湾全人教育的理论源自卢梭协调社会契约与个人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理论,并吸收了其他学者的和谐教育、自由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理论。台湾地区对全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增多,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追求自由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像E·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所指出的,“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开始起便是不可分的”,“人类历史也可说是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一个过程”。1中国古文献中记载的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平等的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落首领由选举产生,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贫富的不齐,人民之间充满了平等和友爱。《礼记·礼运》载孔子之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相似文献   

13.
信物的变迁     
我一直以为,人类最早的爱情信物是一只苹果,那是在伊甸园里,亚当献给夏娃的.这只苹果贡献巨大,没有它,说不定根本就不会有人类的繁衍生息.信者,取信于人也,也就算个凭证,所以,从信物可以看出人的浪漫和愚拙,两人谈情,偏要弄这个"第三者"进来,而物不能言,何以为证?愚.但信物能感动人,能使人心儿飞扬,情不自禁,浪漫.  相似文献   

14.
长庆油田第三输油处坚持以"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为支撑,以"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核心,着力加强和谐企业建设,实现了企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3):29-29
罗立桂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使得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程度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当社会能够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原凯 《文化学刊》2015,(3):183-186
当前的"德育人"被"异化",迫切要求"真正人"的回归。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是"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存在、关系性的存在、生成性的存在及整合性的存在",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探索性地指出人本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主体性,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发展性原则,坚持全面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赵俊婷 《职业圈》2007,(11):172-173
以人为本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它的号召也进入了教育的领域,为真正了解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文章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出发,从探讨"人"与"本"着手,落脚到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探讨中,以达到明晰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的兴起,学生群体使用越来越普遍,微文化作为当下新兴热点文化,影响范围愈来愈广,"微"几乎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微文化的兴起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只有紧跟微文化的潮流,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发挥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使大学生入脑、入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个体的角度独特地阐述了自由精神的真正内涵,强调把现代人文精神所要求的对人性的普遍尊重和自由所注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独立把握相结合.在行为时着重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对他人价值的无差别对待,并博爱地看待广泛而众多的"人",由此求得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曲霜枫 《职业圈》2004,(7):10-11
如今,很多人开始真正意识到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大中城市兴办"亲子俱乐部"、"亲子教育研究所"等教育机构将是一种趋势,亲子教育电视栏目、亲子咨询热线、亲子书刊资料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必将风靡各级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