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五四新思潮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发现了"人";俄罗斯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促使"多余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产生。由于作家人生际遇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郁达夫常年漂泊,其笔下的人物具有"自传性"色彩,是典型的"漂泊的流浪者",而巴金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作品主人公更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新思潮的洗礼之下,使得"长子玄孙"成为怯弱的"多余人"。同为软弱的"多余人",两者却存在实质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从传播学角度,以"今日俄罗斯"传媒集团(RT)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大众传播战略,探索对外传播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一、西方媒体构建的俄罗斯刻板印象通过分析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时使用的关键词发现,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受众对俄罗斯的认知更偏负面,与俄罗斯国家形象相关的高频词是"严寒""熊""套娃""监狱""无法无天""贪污""专制"等。有一些媒体  相似文献   

3.
汪磊  邵敏 《文化学刊》2013,(5):105-110
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与熊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古斯拉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封建社会里俄国人猎熊、驯熊、赏熊的传统以及用熊来取名造姓的风俗习惯,抑或是艺术家们以熊为主题创作丰富的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熊早已从简单的动物形象上升至俄国人的精神层面,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家的一种象征。本文对熊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意义作了梳理分析,并对国际上惯用称谓"俄罗斯熊"的来历进行了探考。  相似文献   

4.
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脍炙人口的《诗经》开篇之作《关雎》中的优美诗句。悠悠的一曲雎鸠和鸣,成了千古绝唱,以喻男女和谐的美满爱情。雎鸠对爱情的执著、忠贞不渝,成为理想伴侣的象征。《易林·晋之同人》日:"贞鸟雎鸠,执一无尤。"《诗经通义》说"关关雎鸠"时,认为"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总之,雎鸠是贞鸟,成了  相似文献   

5.
彼得·海斯勒的《江城》以文化"他者"的身份,摒弃意识形态或者乌托邦式的传统形象叙事,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一座小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解剖,为读者展现了较为客观的异国形象。其中,女性形象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书中,他描写了四位有代表性的新女性形象,为彼时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不同的边缘群体绘就了一个基本图谱,也展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中俄关系近年来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高度互信,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数据显示,目前民众间的文化亲近感与当前政治互信的水平存在差距,与官方提出的"文化融通""民心融通"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美誉度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带来的威望,而非文化形象的感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文化外宣活动之外思考一下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外交。具体而言,两国媒体合作领域需继续深化以契合政治互信,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亟待丰富,中俄青年也应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担当。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几个旅游资源网站中俄罗斯游客关于中餐的在线评论,并从总体印象、菜肴名称、菜品外观、菜肴味道、食材、就餐环境等几个角度总结中餐在俄罗斯游客中的形象特点。该文研究结果可用于俄语教学与学习,同时对于我国优化对外旅游服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环境大国,面临着国内严峻且复杂的环境问题,亦由此承担着在这一问题上国外政府与大众媒体带来的国际压力——其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非抱以纯粹客观、建设性的视角,而是演变为"和人权问题并列的外交批评策略和外交修辞策略"1。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加强与优化环境议题的对外传播,争取环境问题中的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传  相似文献   

10.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以实践为基底来说,马克思价值哲学以实践为人们感性生活的价值尺度,是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产物。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价值哲学植根于社会的感性活动之中,价值以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以一种尺度的属性而存在,以关系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现实性生活,是以人的"既定性"本质或者说"超越性"本质的存在。本体性存在、历史性存在、现世的存在均是在社会的感性活动中的人,都对实现人的有序性的创设与建构,起到了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奇幻文学在现今世界文化中蓬勃发展,各式奇幻文学和形象不断涌现,大量奇幻形象基于现有地方文化或通过作者的想象被创造出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J. R.R托尔金所创造的"中土世界"为代表的奇幻文学中的形象在翻译时出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和信息的翻译方面。本文通过对吴刚译奇幻小说《霍比特人》中的形象进行分析,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文中个别重要形象的文化背景、性格,对其中文翻译进行逐个分析,以寻求对同类型奇幻文学中形象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彰显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中国文学外文译本对塑造中国的海外形象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库恩的《金瓶梅》德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托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模型,从符号层面、英雄层面、仪式层面及价值观层面分析译本中的中国形象,并揭示出社会环境、赞助人与译者主体性对建构中国形象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二人台小戏流传的晋蒙陕冀地区,"串门"也叫"为朋友"、"打伙计"。包括婚外情和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二人台小戏里的"串门",既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被扭曲了的爱情生活和婚姻面貌,又表现了他们不断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也说明了民间的婚姻爱情价值观恰恰是对万恶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的背叛。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地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穆斯林的葬礼》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与穆斯林宗教教义文化的撞击中所迸发的心理结构对人性困顿与追求的领悟。在"家族长子"缺席的环境下,梁君璧践行着长女的身份、责任和义务,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梦寐以求的理想婚姻,以修身、持家、躬亲仁悌的品性维系家族。梁君璧作为穆斯林的传统女性,既成就了个体家庭的光辉,也造就了一串串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6.
中西戏剧鬼魂形象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女鬼形象。笔者以男鬼形象为考察点,比较《哈姆莱特》中的老哈姆莱特与元杂剧《盆儿鬼》中的杨国用形象,阐释中西方戏剧鬼魂形象的性格特点,进一步分析鬼魂形象在戏剧中的作用:烘托环境氛围,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主题。目的在于研究鬼魂形象的艺术价值,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鬼戏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俄罗斯与西方阵营关系紧张,与美国的对抗不断升级。双方在政治、外交、甚至军事角力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场软实力攻防战。俄罗斯已经开始重心转向,更多以舆论战、情报战、信息战等多种手段,而非对外形象塑造、文化交流、议程设置等软实力常规手段来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攻击。俄罗斯视阈中的软实力与西方认知的区别西方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软实力,是一  相似文献   

18.
西方排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开展信息战。2008年的格鲁吉亚事件、2014年的乌克兰事件促使信息战有所升级。在长期、频繁的负面信息轰炸中,俄罗斯的国家及领导人形象都遭到了巨大的损伤。为应对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声誉的严峻挑战,俄罗斯政府采取积极的传播策略给予了有力还击,收效显著,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负面评论,重塑其国际形象。在这场俄罗斯与西方多国抗衡的信息战中,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显示出其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对峙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9.
蒲宁作为俄罗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作家,却是一位充满了悖论的作家。在书写俄罗斯民族性格时,他以愤火毒焰烧灼其劣点。有时将批判的矛头对准某一整个阶层(农民、商人),通过对这整个阶层的批判,达成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劣点的整体性挞伐。他着力批判俄罗斯人那种"与普世价值彻底隔绝的心灵",以世界眼光批判"俄国特色"。而且追根溯源,批判了隐藏其后的俄罗斯文化。但他又不吝以任何美妙的语言歌赞俄罗斯人的正直、光荣和自豪,其所蕴含的最伟大的力量,他们身上的诗意,他们所实行的灵魂救赎。对于知识分子和小资阶层人物给与了更多的肯定。他尤致力于塑造具有两极倾向共居一体的人物,全面而深刻地活画出俄罗斯民族的悖论性格。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戏剧的早期,仆人这一形象已出现在戏剧舞台中。他们是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类角色,为戏剧舞台带来生动细致的戏剧效果。在这类角色形象中,同样不乏那些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本文以《西厢记》中的"红娘"和《费加罗婚礼》中的"费加罗"这两位智仆形象为例,对中外戏剧中的智仆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之处,感受剧作家们赋予他们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