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宁勇敢地正视死亡,从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加深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他对死亡怀有大恐惧,十分充分地描摹形而下的死亡的痛苦与哀伤,使得人们更加珍视生命。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不同维度的开掘中,既产生了深刻的悖论,又达成了更高层面的统一:通过用自觉死亡来取代被动死亡、将生命汇融进大自然、记忆和创作,最终战胜死亡。蒲宁的死亡观其实是"三部曲":正视,恐惧,战胜。但并非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三者大都同时存在于一部(篇)作品中,相互矛盾,缠绕,纠结,永无尽期,然而每一部曲都很深刻——甚至是片面的深刻。蒲宁给世界留下了创造性成果,延续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在世代人们的心中,从而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蒲宁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对不幸者有着深切的同情与哀悯。其批判所向也不单单是俄国的农奴制度及其残余,并且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也给予猛烈的批判。但作家对于生活的表现并不着力于对抗和冲突,而是和平与和谐。他幻想用文化,用精神,用"上帝的准则"来拯救俄罗斯。他热烈地迎迓社会变革,但对于暴力革命给予激烈的诅咒。他仇视专制统治,但有时又向沙皇顶礼膜拜。蒲宁对社会变革的悖论认识,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前进的复杂与艰辛,曲折和惨烈。同时,也昭示出,蒲宁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革命前同情贫困的弱者,革命中和革命后同情被革了命的弱者。此种悖反,奏出的是一曲人性的交响曲,证明了蒲宁的伟大。  相似文献   

3.
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度是衡量一个族群组成机制和结构合理和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方位文化内蕴。其中爱情、婚恋伦理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其间《西厢记》里所展示的对于女性对于爱情自主的伦理主题,和《水浒传》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上的伦理悖论:囿于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礼教铁桶一般的藩篱之下这样既定的文化准则,决定、也预示了崔莺莺有限度的爱情理想仅凸显了人性的精神能量,但结局就像《牡丹亭》《倩女离魂》之类的作品一样,仅限于可能实现的前景,更有可能会接近于"宝黛"和"杜十娘"式的典型爱情悲剧结局,《水浒传》对于女性诋毁性的描写和固定"男尊女卑"性别角色的道德宣教就是一个可参照的警示性的对立的社会基准伦理示范。所以有时艺术所展示的除了对现实生活的摹写,有时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或者是对于人本能的精神意志与现实关系相矛盾的迷茫、困惑。而把《西厢记》和《水浒传》在"性爱—婚恋伦理"方面内容的互相比较,可以展现出中国古代伦理的特定性质和其艺术表现上深刻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的风格特色,多受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影响。博尔赫斯因童年的特殊经历,在作品中热衷于描写老虎、镜子、迷宫、短刀等物象;受挫的爱情自少年时期便占据他生命的一大组成部分,他却仅有一篇小说《乌尔里卡》以爱情为主题。本文尝试从《乌尔里卡》入手,分析老年博尔赫斯如何在这篇短文中与少年时期自己受挫的情爱之事重建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英美等西方国家诞生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描写女性人物形象的作品也非常多,这些作品不仅通过细致的人物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利的认同,而且为女性主权的捍卫和宣扬起到了推动作用,是世界文学领域一道新颖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6.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早期的一部作品,其主要描写了一个平民女子冷清秋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从恋爱到结婚出走的爱情悲剧。《金粉世家》中之所以会产生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悲剧,与其所处的时代、家庭成长环境、人物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主要从金燕西与冷清秋所处的时代、家庭成长环境、人物性格三个方面对其爱情悲剧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20世纪末法国著名的女作家,《情人》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法国少女与中国男人之间独特却无果的爱情。本文试图说明十五岁的法国少女与二十七岁的中国男人产生情爱纠缠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3):94-105
鲁迅盛赞索洛古勃是"死的赞美者"。鲁迅本人亦如此。两人都乐观地直面死亡,都能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对死亡进行表现和思考;都认为死亡是对恶的抗争与终结;都将"死"视为追求自由和创造新天地的工具,视为"爱"的等价物;均通过死亡仪式的描写,强化死亡深藏的意义与功能。两人也都认识到死亡的负面意义;都用死亡描述和概括自己所处的专制社会的状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索洛古勃的死亡观受到基督教和西方其他宗教及神话的深刻影响,鲁迅则更多地基于其生物学的人生观和进化论;索洛古勃对形而下的意义上的死亡的关注程度不如鲁迅;两人对待自杀的态度不同;在阐释死亡时对于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的表现不同;探求死亡意义时彼岸此岸场域的立足不同;最大不同是鲁迅对于死亡始终持唯物主义的态度。鲁迅死亡观存在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二律背反,正因此,他超越了索洛古勃。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一部描写消防战士傅开其英雄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烈火雄心》,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详细叙述了"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温州市武警消防支队泰顺中队战士傅开其,16年前因救战友,身负重伤;截肢后选择留在警营,诠释坚毅、奉献和担当;8年前患上运动神经元症后,与病魔顽强抗争,谱写不屈生命篇章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0.
李立扬作为当代著名华裔美国诗人,爱与死亡的主题在其诗集中贯彻始终,但评论界始终对死亡主题讳莫如深。在李立扬的代表作《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不仅有关于死亡的直接书写,即直接以死亡为主题或是描写死亡场景的诗歌,也充斥了对死亡的间接书写,即通过描写性意象侧面反映死亡,其中以玫瑰、黑夜、海洋三种意象最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撒拉族诗歌中的"家园""孤独"与"死亡"主题为中心,考察撒拉族诗人的家园意识与精神家园的建构、生命个体与民族命运引发的孤独感以及死亡与生命的联系。笔者认为,撒拉族诗人对家园、民族历史的回顾,是其对民族记忆的重新印证。  相似文献   

12.
蒲宁作为俄罗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作家,却是一位充满了悖论的作家。在书写俄罗斯民族性格时,他以愤火毒焰烧灼其劣点。有时将批判的矛头对准某一整个阶层(农民、商人),通过对这整个阶层的批判,达成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劣点的整体性挞伐。他着力批判俄罗斯人那种"与普世价值彻底隔绝的心灵",以世界眼光批判"俄国特色"。而且追根溯源,批判了隐藏其后的俄罗斯文化。但他又不吝以任何美妙的语言歌赞俄罗斯人的正直、光荣和自豪,其所蕴含的最伟大的力量,他们身上的诗意,他们所实行的灵魂救赎。对于知识分子和小资阶层人物给与了更多的肯定。他尤致力于塑造具有两极倾向共居一体的人物,全面而深刻地活画出俄罗斯民族的悖论性格。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使得东西方的经济、贸易、文化得到了极大地交流融合与发展。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第17窟)封存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初的写经、绢画等各类古籍文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敦煌热潮并由此产生了"敦煌学"。受中国汉文学与"敦煌学"影响,部分日本作家进行了诸多文学创作。本文将从文本内涵分析日本三部作品中藏经洞描写的异同,分析不同作家笔下的藏经洞形象,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对藏经洞乃至敦煌形象建构的影响。在聚焦敦煌题材作品的同时,进一步探讨日本丝路文学的建构模式如何体现日本近代"丝绸之路"文化认知的基本特征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赵婕 《文化博览》2007,(2):15-16
在生命被占据越多的情形下能够进入到生命中的东西越美好,也越脆弱。对于脆弱的保护,就是不要靠得太紧。而成熟男女之间贪得的爱情,是美好和脆弱的第一杀手。在少年的时候,期待长久的东西,就以身相许,全面占据;到了成熟的时候,各自生命里已经没有广阔的空间,与其在狭小中挤压心中那份高远的期待,不如全身而退,天长地久。  相似文献   

15.
魏剑美 《文化博览》2007,(12):54-55
曾经有个酸溜溜的诗人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新奇,只有爱情还古老。"殊不知,爱情其实是最与时俱进的了。就在近一二十年,美女完成了从爱兵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其生命最后一年,为引进盖达尔做了很多工作。他对盖达尔《远方》的评论,亦可基本涵盖一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评论引申开来为儿童文学要使儿童认识到真实的生存环境,要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使他们自己也要求"真";要引导儿童向上的情怀,向上应该而且可以与向善合一;"怀旧"会使心灵获得"美"的体验:凄美的感伤,广大的怅惘,甜蜜的忧郁。鲁迅对于盖达尔的引进和评论,是他为儿童文学实现真善美的本质所提供的正确路径。鲁迅与盖达尔还发生了两处"遇合":鲁迅笔下的辛亥革命与盖达尔笔下的俄国二月革命"惊人的相似",这促使我们对这两次革命及其评价进一步重新思索;盖达尔竟然描写了中国麻木的国民性,与鲁迅的相关描写,异曲同工。这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耻感。  相似文献   

17.
沈林昌 《职业圈》2007,(24):104
文章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爱情作品的教学实例.探讨了五年制学生爱情作品阅读的几个问题,例如爱情的标准、爱情的态度、爱情的责任等,并提出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五年制学生如何解读爱情、感悟人生的问题,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性"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包含该元素,郁达夫与海派作家更是在不同程度上对"性"进行了描写、叙述。本文着重分析两者创作"性文学"因受哪些因素影响而不同,以期为读者理解其"性文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二人台小戏流传的晋蒙陕冀地区,"串门"也叫"为朋友"、"打伙计"。包括婚外情和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二人台小戏里的"串门",既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被扭曲了的爱情生活和婚姻面貌,又表现了他们不断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也说明了民间的婚姻爱情价值观恰恰是对万恶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的背叛。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地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