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探求公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前提。本项调查研究立足江苏,对于公众需求进行定性研究,采取访谈调查的方式,访谈了100个对象,分为8场10人一场的小型座谈会式访谈和20场一对一访谈。反映了各类型对象的层次化、个性化和特殊性需求。基于调查分析,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惠民"目标。这一目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供求错位,表现在四个层面,即:供给不均、供给无效、供给不足、供给浅薄。针对上述四个层面的供求错位问题,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谋求供求精准对接,实现四个优化,即:优化供给空间布局、优化供给时间方案、优化供给实际效果、优化供给深度广度。  相似文献   

2.
政府购买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制度创新。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购买程序规范化、购买全过程监管常态化。本文将基于“三维约束模型”视角,初步构建贯穿“计划”“实施”“验收”三个阶段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并详细分析各子体系的标准化要素,旨在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最佳秩序与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发展及其现状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认为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物品之所以由政府供给,而不能像私人物品那样通过市场供给,这是由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两大特征决定的:一是非竞争性。一个人对某一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或影响他人对该物品的同时消费,即并不减少其他人从该物品身上所获取的利益,典型的如路灯、国防等。二是非排他性。一旦某公共物品被生产出来,就无法阻止他人对其消费.即排斥任何潜在消费者从这些物品上获益通常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徐梅华 《职业圈》2014,(36):108-109
视觉艺术中运用感知与真实力,涌现出各种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运用“美是真实的感知体现”这一美学思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为传统的视觉艺术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视觉艺术在其内蕴的人文和地理、历史环境熏陶之下,以鲜明的个性拓印出了时代的文化内容,用大自然的滋润、人文历史丰厚的收藏,形成了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形态,它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实现视觉艺术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契合,具有推动社会大繁荣、文化大繁荣的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经济学中的相关原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运行机制、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我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公共外交着眼,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形成了以国家传统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及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方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展开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成为多国  相似文献   

7.
先进文化对于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创作主体,体现在先进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文学理念对于创作主体分别具有激励作用和提升作用,具有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学理论的接受群体是创作主体成功的根本保证;二是变革文学本体,包括文体形式和人物形象;三是变革审美标准,体现在叙事作品中叙事内容与叙事话语的变异,抒情作品中形式美的重新定位和文学风格变迁。  相似文献   

8.
正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既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又是中国参与共享意义生产过程、打造中国文化国际话语空间的重要路径,"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主体不但包括政府和媒体,还应包括企业和全体国民"。~①企业的国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同构性决定了企业形象不仅关乎世界市场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衡量出国家对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成为构建中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对山东济南地域文化进行梳理,并对公共艺术概念及地域性公共艺术的应用进行介绍,同时,结合济南文化特色和地铁三号线具体站点设计,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济南地铁站点的地域文化背景,探讨如何塑造具有济南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和城市魅力的地铁站公共艺术,并提出设计原则,希望能为地域文化在济南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大背景,分析了阜新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各部门间协调配合不畅与缺乏资源整合机制、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低、政府供给与游客需求不对称等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包括构建统筹发展的智慧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基地,在群众文化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下,文化馆如何在转型中谋求升级与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机遇,文化资源整合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介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文化载体、文化产品和人才队伍方面阐述文化资源整合的具体内容,提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资源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化科技融合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和导向,技术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努力的重要方向。本文论述了辽宁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科技融入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以及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科技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文化科技融合如何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进步,探讨"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新模式,如何成为我省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对于在未来五年的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具体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了实践当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检察文化是以全体检察人员为主体,以检察权为核心,具有检察工作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物质层,精神层,行为层,制度层四个层面。加强检察文化的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检察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和提升检察机关形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农村相关文化设施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具体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中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上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向世界庄严承诺。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2017年3月1日,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法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五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  相似文献   

17.
阮见 《职业圈》2014,(14):10-10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中创造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财富与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以及企业制度等。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本文中,笔者就对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和功能性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对于现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的诸多侧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从认识论的视角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涉及客体、主体和中介等论域。在实践客体的论域方面,主要包括客体范围、客体层次、客体理解的方法或视角;在实践主体的论域方面,主要包括主体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感、主体价值观的作用三方面;在实践中介的论域方面,主要就中介内含、功能及语言符号内在的结构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已成为热门研究领域,政府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此背景下,笔者尝试探讨关于中国国家形象治理与公共外交顶层设计的创新问题。一、顶层设计之传播平台创新:优化线上线下平台布局,提高人群触及率尽管传播平台的整体布局有时候需要在单个平台起步后逐步形成和完善,但具有前瞻性的整体布局对于传播平台建设的效率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根据媒介形态和空间形态,笔者将可以履行公共外交功能的传播平台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