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迪士尼童话电影,指迪士尼公司旗下以童话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迪士尼童话电影数量很多,其中有一种可以归为反转经典模式,即保留原著的人物与情节,但颠覆电影的主题,传达与原童话相异的价值观。《沉睡魔咒》是该种模式的经典之作。《沉睡魔咒》通过对童话《睡美人》主题的颠覆和人物的创新性设定,表现出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响应,并且通过解构主义,呈现给当代人不一样的童话世界观。反转经典模式通过颠覆主题响应时代的"叛逆"精神,为观众带来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刘鹏昊 《文化学刊》2023,(3):109-112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属于后现代哲学,其文学观属于后现代批评性文学观。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提出非中心思想,崇尚异质性,结构思想的两个核心是“他者”和“延异”。解构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文化思想的颠覆,促使西方旧文化系统瓦解崩溃,把西方文学带入全新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解构主义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积极探讨解构主义文学观,深入挖掘其根源,掌握其思想观念和策略,为新一代文学批评家批评理论和方式的改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儿女英雄传》中何玉凤身上有着不同于传统侠女形象的新特点。从十三妹到安家媳妇何玉凤的角色转换,曾引起较大的争议。这个人物的身体是由旧小说各种人物模式重新组合叠加而来的,建构这位晚清侠女身体的材料在小说史上历历可循:超越常人生理局限的神性身体来自唐宋剑侠小说;神勇的血肉之躯出来话本中的绿林世界;治家贤妇的形象是明清世情小说人物的优化组合。晚清侠女的这种多重建构的创作方式,宣示着旧小说在新的时代来临前一次无力的突围和真实的衰落。  相似文献   

4.
周新顺在《文史哲》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误读”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的批评术语,常常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错误解读”而致误用和滥用。事实上,当代批评理论中的“误读”说是20世纪西方新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解构主义等文论流派逐步发展的产物,其要义恰是以颠覆传统的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小说内容平实、贴近生活,并且尤其关注儿童、女性、病人及军人等群体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物特色、语言特色、题材特色及叙事特色等角度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析毕淑敏小说创作特点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代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同时担任着作家、编辑、教师等多重身份,她创作生命力旺盛,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人们眼中黑人的形象,她歌颂黑人的智慧与善良,倡导平等,尤其是以女性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命途多舛却又不甘于被命运所摆布的黑人女性形象,这对后续黑人女性小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莫里森塑造的经典黑人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小说对于黑人女性小说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该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在描写人物、环境上的手法,将意识流思维代入小说中,不仅使小说中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故事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典型性和特性,使小说焕然一新,成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在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注重表现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黑人女性在男性与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觉醒,不仅体现了作者内心追求平等女权的思想,也代表了黑人女性整体的思想形态和内心世界。本文从艾丽斯·沃克的经历出发,分析小说创作背景和特点,结合作者笔下的性别暴力和女性形象,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她的小说进行梳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0.
研究阿拉伯女性文学是研究阿拉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对阿拉伯女性文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本文将概述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对阿拉伯女作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方面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国内对阿拉伯女作家小说研究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国内对阿拉伯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的梳理,指出国内对阿拉伯女性文学研究的特点和潜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这些灵魂在被赋予传统光辉的同时,更展现了人性欲求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与选择。施蛰存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挣扎,更多的是施蛰存在接受多元文化时的艰难抉择。  相似文献   

12.
艾丽丝·门罗的作品以描写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居多,而短篇小说《阿尔巴尼亚圣女》似乎是个例外: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且和宗教相关的爱情故事。《阿尔巴尼亚圣女》看似是由一书店老板转述,关于一位加拿大知识女性洛塔尔误入阿尔巴尼亚北部荒蛮部落,机缘巧合下成为圣女,后来成功逃回文明社会的故事。实则是一份关于女性怎样在男权社会中从无知走向觉醒,从依赖丈夫走向思想经济独立的行动指南。该文试跟随洛塔尔和书店老板两位女性的独立之路,解析小说中不同女性人物身上体现的女性意识。其中包括未受教育的部落女性对女权思想的集体无意识,洛塔尔等的依附意识,以及书店老板的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死亡体验、死亡寓言、死亡艺术三方面描述和论证了生命末日女性言说的美学特征,指出了其颠覆、改写几千年男权文化既定的死亡价值、死亡言说模式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女性文学经历了思维层面的巨大嬗变,解析村上春树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渴望摆脱凄怨命运的思想动态。村上春树所著小说中不乏青春懵懂、跌跌撞撞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视角看,也能体察出日本社会及男性的本质,因此,探析《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对了解日本社会及女性思维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香港现代派小说是与香港的特定城市背景相伴随的,但它又不同于传统小说一味对城市背景的依懒和外部表现上的僵化.香港现代派小说对城市背景的颠覆或选择的取舍性和多向性,对城市人际事端的契合或对应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对城市多维视角的呈现或同构的丰富和复杂性,对城市本土意识的怀想或回归的前沿性和固守性,伴随而来的是文化语码的多元、新颖和深刻.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其小说具有平静清丽、宁静温婉的特点,形成了"王安忆式"的叙事风格,在叙事视角上的大胆创新不仅奠定了王安忆在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远程培训模式对于国人已经不再陌生,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教育手段发展到今日,仍存在着许多争议.文章主要分析了远程培训模式的优势和弊端,并对其技术实现方式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中国女性群体经验以颠覆或是重构的姿态浮出地表,中国的女性解放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女性观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现代性话语形态,言说着压抑、藏匿与抹杀中的历史无意识,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形成历史同构。周作人的女性观在现代性语境中的生发带有时代的印记,同样带有自身的时代性思考。本文尝试站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下,从个体意识的觉醒、民族话语的体现和对家庭符码的解码性运作三个角度对周作人的女性观进行讨论,以窥见其女性观的时代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主张思维多元化和横向思维。把这种反对原作权威的思维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解构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权力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和模式具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