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道出了作文的真谛:写作离不开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生活是"源",阅读是"流".开"源"就是要开掘作文的源头,把作文训练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流"就是要引导学生多阋读、多积累,把作文训练跟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源"和"流"一起抓,才能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体验",即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实践之后,将其观察和实践的过程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就是"体验作文"。"体验作文"倡导在生活体验中作文,在活动体验中作文,在阅读体验中作文,以实现儿童的自我表达,即"我要写""我能写""我乐写",  相似文献   

3.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作文空的现状,我们探索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两把开启作文教学难关的"金钥匙"."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生活材料,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巧,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通过观察摄取、访谈摄取、视听摄取、阅读摄取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材料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中感悟、阅读积累中感悟和倾心感悟,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并通过课堂运用、随机运用、活动运用、创造运用等多种方法历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创造发展的过程,既是衡量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标志,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作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学会真情实感的表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习作的成功与喜悦。一、以"情"激趣,让学生享有真情实感的体验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作文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性实践活动,集中了学生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情感思维,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到"作文教  相似文献   

5.
(一)学生要广泛深人生活,不断拓宽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和展示空间,充分积累写作素材.小学生正处于睁眼看世界的初期,心中充满着疑惑和好奇.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作多方面的接触、感受、体验,由此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并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多向性,使他们获取大量的作文素材,并点燃生命火花、思想火花,也使作文素材既量大面宽,又有创作价值.学生除了参加学校生活外,还要不断及时地介入到独特的家庭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体味"生活真好、活着真好"的内蕴,唤醒他们理想的种子,激发他们写作表达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6.
"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本教学资源、以学生体验的表达(说文、作文)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其核心部分--"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落实三大基本要素(活动体验、表达与交流、阅读与升华)入手,将突破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与进度,灵活安排或穿插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常识教学以及相应的思维训练(包括想象力、观察力训练).它有表达交流与阅读拓展两个变式.实施此模式要把握生成、整合、潜移、评议四项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给学生填鸭式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的课程,数学阅读则是打开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大门的一把黄金钥匙.赋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之钥,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多元地体验和分析数学知识,实现数学知识中的语言互译内化和知识间内在联系.因此,为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出四点策略,包括构建兴趣交流,激发阅读潜能;掌握阅读技巧,养成审题习惯;累积基础阅读,拓宽思路答题;实践演绎推理,锻炼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8.
对中职学生写作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怕"和"差".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水平,应在夯实基础、加强语文基本功、加大阅读量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让学生自主作文、打破作文思维定势;教师应做好学生作文的及时评讲和反馈工作,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读、乐写.  相似文献   

9.
找准作文教学的"切入点"是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认识和创造自我、体验并感悟生活、培育与表达真情的需要.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写作"切入点",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我在新课标新理念作文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写作兴趣,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观察体验生活.二、多阅读.三、创设情境并结合实践.四、同步作文.五、评改赏识、激励.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启发学生想象,以丰富表象,积累表达;注意巧设活动,以激情引路,让学生主动体验,用心感受,自由表达;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现实,感悟人生,创写华章,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写作时缺乏素材;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践,远离学生生命主体情感抒发的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将写作由"教学之需"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之需",变"被写作"为"主动写作",应松开命题的"金箍",调整写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改变封闭式的写作方式,更新批改与讲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建 《孩子天地》2016,(6):68-69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摸索,使我深深感受到作文教学中培养"乐之者"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拿起笔,写下生动优美的作文,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培养和训练阅读能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多年未消,学生从小就习惯于"不会作文、只会作假",致使"作文育人"的目标远未实现.有识之士提出作文必须"淡化文体、注重内容",让学生少些束缚,多些自主.实践表明,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可以说,"向生活回归、从生活学作文"已成为当前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笔者现拟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王克军 《中国教师》2013,(Z1):242-242
"分享式作文"要求学生以新思维、新表达,反映生活,阐述自己的真体验。我认为,要写出能体现新观念、新事物的作文,要在创新作文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作文教学之精华,做到"四多",即多看、多读、多想、多积累。一、多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给学生一双慧眼  相似文献   

16.
面对小学生作文立意肤浅、素材老旧、语言僵化等现状,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课堂教学展开了小学中高年级"体验作文"教学,以"体验"理论为核心,通过自然生活体验、生活情境体验和阅读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在不断消化、吸收、内化、升华中,感受周围事物,升华生活感悟,凝练语言表达,使得学生的作文更有个性,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偏重阅读、轻视作文;偏重技能、模仿,忽视修养、体验;偏重教师修改,忽视学生写作实践;偏重语言,忽视思维。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改善高中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水平五个方面的对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思考,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注重思辨品质的训练,拓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视课本,处理好借鉴与表现的关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读写并重,以读促写;强化写作实践训练,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内化为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的写作、阅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标习作教学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那么习作教学将如何进行写作能力培养呢?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撷取写作的养分;倡导个性化教学,解放天性和思维;加强习作锻炼,以阅读为铺垫。  相似文献   

19.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觉得作文太难,无材料可写或是不懂从何写起,久而久之成为"作文奴隶".怎样促使学生成为"作文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作文要求适度宽松,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作文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作文指导范文引路,让学生懂得怎样写;作文评价欣赏激励,让学生乐意去写.帮助学生感受写作文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特别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体现上述课标新理念,我在阅读教学中,着重抓好了阅读教学的"读"、"回"、"探"、"情"、"思"等五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