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我国新闻资料业经历了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这场变革是围绕着“新闻资料数据库及其网络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主要成果是:许多新闻单位相继完成了手工资料向电子资料转轨,传统的手检资料已被新型的机检资料所取代。通过网上服务,系统地向编辑、记者以及各地的用户提供新闻资料数据库的产品。使得新闻资料资源的“社会共享”开始由理想变为现实。 可以这样说:新闻单位数据库建设给新闻单位资料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2.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  相似文献   

3.
操守存折     
一位极具新闻敏感的年轻记者,一个有着新闻天赋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好新闻,稿子写好后不是先给本新闻单位,而是将新闻捅到网上,被兄弟新闻单位的一位记者发现做了一条好新闻。结局并不出人意料:后者得到本报领导的夸奖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前者当然要为轻率的不  相似文献   

4.
做为一名在学校工作的通讯员,要想写出又多又好的新闻,困难是有的,但并不是没的可写.我的体会是,立足本单位、放眼全社会,处处留心皆有稿。立足本单位,不仅仅要了解本单位的现状,还应该熟悉本单位的过去以及对未來的展望,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本单位的新事物,写出有新闻价值的稿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令人满意,以显示新闻单位的批评起了作用,因此难免做表面文章,把一些并未根本解决问题的被批评单位大书特书地“表扬”一番;二是有的被批评单位当初要挟报社,“若要公开批评,必须  相似文献   

6.
新闻卖不得     
新闻有花钱“买”的,指的是要付给作者一定的稿费,同商业无关。最近听说某些新闻单位居然“卖”起新闻来了,实为怪事一桩。所谓“卖新闻”,即:你要我报道你的企业和产品吗?那好,请掏钱来!名之日“有偿新闻”。这样给新闻裹上一层金钱的外衣,实在是新闻的不幸。此种干法何害之有?至少可以举出三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有偿消息有各种各样。比如工厂投产、公司开业或某种新产品问世,这些单位便将记者请来接来,而后发一条消息;或者由单位自己撰写成新闻稿交记者发表。这样的消息当然不是白发的,而是有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是“倒稿酬”。因为正常的稿酬是新闻单位给作者发,而这种报酬是作者(工厂、企业)给编辑记者发,而且决不会是千字30元,而要高出许多倍。还有一种有偿消息。在写  相似文献   

8.
新闻卖不得     
新闻有花钱“买”的,指的是要付给作者一定的稿费,同商业无关。最近听说某些新闻单位居然“卖”起新闻来了,实为怪事一桩。所谓“卖新闻”,即:你要我报道你的企业和产品吗?那好,请掏钱来!名之日“有偿新闻”。这样给新闻裹上一层金钱的外衣,实在是新闻的不幸。  相似文献   

9.
新闻稿件管理工作在新闻单位中是一项繁杂而必不可少的工作,它直接反映新闻单位在各个时期的工作情况及每位记者的稿件质量的好坏。因此,不少新闻单位都把稿件的管理统计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稿件管理统计工作一直沿用人工统计方法,人工计算各类稿件的数量,每个人完成稿件的情况及人工保存已发表的稿件。这样做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联体新闻是指就一个主题同时采写的两篇或两篇以上互为补充的新闻,且具有在同一新闻单位同时传播的特性。联体新闻在目前主要有这样四种形式:一事一评、一问一答、一正一反、一主一辅。一事一评。这是一篇新闻与评述这一新闻事实的一篇言论的结合体。在我们采写的不少新闻中,很多内容具有评论价值,重视言论的配套,方可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新闻素材。目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往往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而忽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必要评论。这些稿子发出后,由编辑配发短评、编后的毕竟是少数,但因编辑部人手有限,加上其它因素,大部分本应配发评论的也漏配了。采写一  相似文献   

11.
十年来,天津某预备役师宣传干事王立华执着地耕耘在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回望走过的岁月,她说:再给我这样的10年青春,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样的岗位。“那一年,新闻作品终于超过了散文”读大学的时候,王立华平均每个星期要看两本文学书,而自己写的“小豆腐块”也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其中几篇更是被教授看中,拿来当范文讲。可是谁也没想到,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散文却成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毕业刚分到部队那会儿,团里的政治处主任就给她下达了任务:“小王啊,你是我们这儿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新闻干…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经常给新闻单位投稿,每次都贴足邮票。听说投稿可以不贴邮票,可我又不敢不贴,怕被退回来误事。请问是有这样的规定吗? 张忠义张忠义同志: 对你提出的给新闻单位投稿是否贴邮票问题答复如下: 按邮章规定,寄给报刊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稿件作收件人总付邮费邮件交寄,封面上应当注明“稿件”字样,不许夹寄信函。邮局接受这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发出独家新闻,新闻单位各显神通。然而叫人尴尬的是,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本以为是自己捷足先登的新闻,却在同一天几乎一字不差地登在了另外一张报纸上,而作者又是同一人。两家报社难免责怪作者一稿两投,得到的答复则往往是: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一稿两投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发现独家新闻,新闻单位殚思竭虑,各显神通。然而叫人尴尬的是,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本以为是自己捷足先登的新闻却在同一天几乎一字不差地登在了另外一张报纸上,而作者又是同一人。两家报社难免责怪作者一稿两投,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一稿两投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5.
近日,看一本杂志上关于日本新闻单位对员工的唯一标尺是"新闻感觉",很是感慨。文中提到,日本的新闻单位十分看重记者的独立评论能力,他们认为如何看待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新闻。用新闻术语来说,只要你有"新闻鼻",绝  相似文献   

16.
幽默是一种美,一种智慧。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不仅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还能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使读者受到教益,得到美的满足。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幽默呢? 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幽默感,使新闻作品幽默起来。比如,晚报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1987年5月,张爱萍同志出国访问。途经开罗,参观苏伊士运河。午餐时,张爱萍同志要新华社记者给  相似文献   

17.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18.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据资料载,中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有四十多种说法。有人同意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说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更准确些;还有人把这两种说法归纳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变动的重要事实报道”,这样说对吗?目前,新闻是否有权威定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活动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眼中,新闻价值大不相同,由此而见之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价值也大为殊异。例如:某地曾发生一起在当地造成轰动的谋财害命案,凶手是一名23岁的青年,被害者是凶手的婶娘。这一社会新闻引来了当地两个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他们一同采访,分别写稿,结果,受众从两家新闻单位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