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照着教材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照搬不动,而是在了解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课程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实际予以统整、选择组织,也就是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的同时.也要作为教材的批判者和完善者。”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学生和教师共享的学习材料,是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常言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绝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课本知识,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二度开发。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课程.我认为上好科学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手中的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教材观决定着教师的课堂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如何使用教材成了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一、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标准取代大纲,实际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 参与课程编制工作,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强调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视界融合”的过程、相互理解的过程。要促成这种相互理解,只有提供课程对学生的适切性。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和研制的价值,就在于提高课程的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由此可见,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创造者。这种创造的目的是提高课程的适切性,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视界融合”、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现了课程资源的意义,不再把教材看作是“圣经”。它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范例”,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新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和激励教师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利用我们的创造,使教材更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实际,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惟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教师应做教材的…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虽已颁布好几年,但对于课程改革的核心仍有人认为只是把教材换一下,也有人认为上课用点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等,甚至有人认为上课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活跃活跃课堂气氛……这都是误解!其实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新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总是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但绝不是唯一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可见,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证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而要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原则,为在新理念下实施新课程教学打下基础。结合“事物…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习也重在掌握教材。不少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功能的转向促使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和钳制,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其任务与要求,并且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教材、教法、教学目标等进行再分析、再提炼、再加工、再整理和再组织,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自己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教学“整合”的过程。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整合”首先是教材的“整合”。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播,不应该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对学生的智力、情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 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那种照本宣 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囿于狭 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家叶 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 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 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 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 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 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 ,教学也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因素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 ,另一方面要组织教材 ,处理好教材、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保证教学按照预定的目的来进行。学生是主体 ,又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双方的协同活动中 ,学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受教育者 ,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 ,是学习的主人。那么 ,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 ,结合学生的实际 ,启发学生树立…  相似文献   

17.
一、改变教师作为“制度课程”的“代理人”形象。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心,教师似乎具有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执行“制度课程”的“代理人”,他们对学生行使着权威却并没有创造出“自我”,“权威”也就沦为空虚的外壳。主体性作文教学模式则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一些教学情境之外的强制执行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课程和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因此,在作文的全程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自然应该最有主人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课标与教材之间出现了教学开发的客观需求,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教材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境批判地、创造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会涉及教材的调整、加工和教学资源的再次开发;历史教师也不再消极被动地接受专家的教材“产品”,而是要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改造和创新。本文重点探讨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原理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们所认同,但不是每一道例题都要去再创造,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思维需求来创造性地使用。因为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使之和生活相统一,和学生思维相接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是这种课程意识,让我在实际教学中,敢于跳出教材,进行自己的创造性劳  相似文献   

20.
周云 《教育》2012,(10):53-53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等新理念。对于基本教材即教科书,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在课程与学科专家和出版单位参与教材编制的“一次开发”基础之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