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失街亭》一文用语言生动地塑造马谡这一人物.本文试就文中的几处对话作简要分析。 (一)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相似文献   

2.
《失街亭》说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将司马懿率兵迎战;孔明遣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指挥不当,致使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了马谡。历来人们对马谡的评价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而对孔明的评价则是:料敌如神,深谋远虑,执法如山云云。对此,我不敢苟同。以往,向孔明建议采用安抚人心的策略,平定南蛮孟获等叛乱而  相似文献   

3.
人们惯以成败论英雄。当马谡拒谏失街亭,被孔明挥泪斩掉后,一时众口一辞:“马谡骄傲自大”、“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似乎斩了活该。直到今天,马谡也难逃“骄兵必败”之类的口诛笔伐。其实,马谡也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是条铁骨铮铮的硬汉,至少是个失败的英雄。且不说他自幼饱读兵书、谙熟兵法,也不说他在平定南方叛乱中曾献过“攻心为上”的妙计而为诸葛亮所倚重,单是他在街亭战役前后的所作所为,就值得后人好好地赞扬一番。街亭之战前夕,魏主曹睿坐镇长安,司马懿亲自统率魏军,又有名将张郃作先锋,可谓兵强马壮,来势汹汹,猛不可挡。…  相似文献   

4.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5.
《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95、96回,写三国后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征南蛮泸水班师后北伐攻魏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所谓“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个大战役。开始时蜀方节节胜利,以后则以街亭失守而失败。《失街亭》由三部分组成,按《三国演义》的标题,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武候弹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中,罗贯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马谡的三笑,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第一笑,是在马谡察到街亭的地形之后;这是轻敌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盲目自信。第二次大笑,是在马谡听了王平的忠谏之后;这是讽刺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第三次大笑,是在司马懿窥山之后;马谡身处绝境,尚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是一次愚蠢的笑,笑得可悲。马谡终因三笑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7.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两小时后,黄忠、赵云、杨仪、王平、姜维、魏延、高翔、邓芝、马岱、关兴、张苞才来应卯。诸葛亮作过敌情分析和战事动员  相似文献   

9.
殷建明 《文教资料》2006,(14):28-29
戏剧里苏小妹“三难”试新郎,唐伯虎“三笑”娶秋香,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小说中有不少的“三”,也是家喻户晓:《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贾府,《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及其人物塑造上的“奸”“义”“智”“三绝”……仔细品读《失街亭》,其中的许多暗“三”也颇耐人寻味。一、街亭有危,马谡主动请命,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精通军事理论:“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二是胆气过人:“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三是勇于负责…  相似文献   

10.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使蜀汉势力严重受挫,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面对这一不利形势,诸葛亮确立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为修政理”的策略,坚持联吴抗魏,使蜀汉势力有了明显回升。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兵精粮足条件下,亲自领兵进驻汉中,接着又开始一出祁山,接连大败魏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使蜀军雄心大振,大有饮马洛水之势。与此同时,魏国势力发展明显减慢。曹叡上台后,司马懿的地位愈显重要,大权旁落之势已经出现,吴国政治、经济发展平庸,军事上也无多大抱负,所以便于蜀吴结盟。但尽管如此,蜀弱魏强的局面并未改变,对此,诸葛亮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马谡却看不清当时形势的实质,滋生出骄傲轻敌的思想。马谡骄傲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上级诸葛亮、对手张郃、下级王平的影响有关。街亭之役中,马谡的“违亮节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诸葛亮平时对之过于宠信的结果. 起初,诸葛亮因为看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便不问他的实际处理能力如何而“深加器异”(《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这反映出诸葛亮的偏爱。众所周知,刘备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就告诫诸葛亮;“谡言过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汉末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诸葛亮,《三国志》载: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晚年,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春,由成都率兵北上,屯驻汉中。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在武功五丈原止,前后八年,基本上都在汉中活动,所留遗迹颇多。这些遗迹,虽然历代史志多有记载,但多略而不详,且互有异说,记载歧出;加之,年湮代远,地名更变,要想确定古名在今天什么地方,殊非易事。我因职司汉中地区文物考古,对诸葛亮当年活动的遗迹,多数曾作实地勘察,并汇集所见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今年一期刊有刘毓忱同志的《漫谈“失”“空”“斩”》,“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这里想从历史到小说创作这一角度来谈谈“失”“空”“斩”。即“失”“空”“斩”的历史是什么一回事,小说又是怎样创作的?小说同历史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哪些方面是不一致的?一致的地方怎样化历史为小说,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那样改写。先看“失”“空”“斩”的历史。《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228)正月,“(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钲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兵,据箕谷。(魏明)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军)阵整齐,号令明肃。始魏以汉昭烈(刘备)既死,数  相似文献   

15.
(一)被“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罗贯中《失街亭》。“又被”之“被”,高三册语文课本无注。按:被,加上。与下文“被乱军所杀”之“被”(表示被动之词)不同。《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被,加。”又,《楚辞·九章·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被,加上。”以上都是“被”有“加上”义的明证。 (二)奈“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  相似文献   

16.
元代刑法中的死刑制度是近年元代法律史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①.由于元代史籍中与死刑相关的诸多记载本身存在颇多歧异与错谬,故元代的法定死刑处决方式究竟有哪几种,其具体实施情形又是如何,至今学界仍存在两种几乎截然不同的代表性意见.曾代伟先生认为,元初沿用金《泰和律》,死刑有斩、绞之制;至元八年禁行金律后,绞刑被废除,仅存凌迟和斩刑,旨在将斩减一等的生命刑,用杖一百七流远代之,即“有斩无绞”,而在司法实践中,死刑又以所谓的“敲”刑(杖杀)来代替,此系元朝统治者用轻典、行仁政使然②.  相似文献   

17.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同谪)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徙谪实之初县。”这是“谪戍”制度在秦代历史上首次出现。其后,始皇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屡有谪发(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越绝书》卷八)。汉人晁错总叙其制说:“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  相似文献   

18.
北伐战争的前夕,党中央于1926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特别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认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的时期,是反动势力向民众势力进攻时期”。“如果吴(佩孚)张(作霖)势力战胜,全国政局必定转到极反动的局面”;反之,如果国民军支持住北方现有的局面,与广东政府的北伐军会师武汉,“将造成国民革命的胜利局面”。因此,中央强调“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权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革命势力的往北发展”。要求各地组织,在北伐军经过的湖南、湖北、河南及河北等省,预备民众奋起接应,特别要求北方区委不能坐等北伐,要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以李大钊、赵世炎为首的北方区委出席了这次会议,为积极贯彻党中央指示,派遣大批党员干部去国民军工作;帮助国民军制  相似文献   

19.
周章,三国名将周瑜的曾祖父,东汉顺帝时历任豫州刺史、河内大守,有政声。范晔《后汉书》本传载:周章“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此言周章“举吏”,但所举为何科目,却用语含糊。检《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张璠《后汉纪》,言所举乃“孝廉”,可据以补范氏之疏。 又有可议者:汉时举吏,名目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明经、孝廉、有道、计偕、茂(秀)才四行等。但从前引范氏语来看,很容易使人误解为“举上计吏”。据汉制,每岁末,各郡国都要派郡吏上京送计簿,汇报郡国一年来的政事,曰“遣吏上计”(《续汉志·百官志》五)。范书则称为“举上计吏”(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