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养+X”型词语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养+X”型中的“养”字共有16种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养+X”型中的“养”字概念域与四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即与病理域、年龄域、祸害域和情感域之间的映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早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最简探索:框架》(Chomsky,1998)为理论框架,对汉语被动句的典型句式“被”字结构做了初步探讨。本文认同“被”字是汉语中特有的一个带有强名词性特征的功能语类的假说,它应该选择一个及物结构vP。“被”字结构的主语是通过移位生成的。本文还在早期研究——对完全被动句和施事省略句的转换生成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领属被动句和双宾被动句的转换生成假说,并通过实例加以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3.
“用”字介词结构已经被学者们作了细致的描写和研究,然而现代汉语“用”字介词框架一直未被重视,很多学者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在……上/中/下”、“从……到”等框架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用”字框架到目前并未有人提及,更没有做细致描绘。将“用”字结构纳入“用”字框架之中,在前人对于“用”字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字框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字本位”理论试图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构建汉语自身的语法结构体系,进而摆脱印欧语理论的束缚,并针对汉语实际从理论与现实、历时与共时等不同角度着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相声是一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以“说”为研究对象,利用框架迁移理论研究了相声语言中的“包袱”,并从词义误导的角度,从同音词和词语的规约含义两个方面阐释了引起框架迁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腭”与“颚”的混用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通用性原则、历史来源以及理据性原则三个方面考察,我们认为,对于“腭”与“颚”这一对典型异体字,应该去掉“颚”字,保留“腭”字。  相似文献   

7.
"作"与"做"     
“作”与“做”这两个字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审稿中,我经常发现许多作者把“作”与“做”混用、错用,这就给编辑加工、校对稿件带来许多不便。那么,如何区分和正确使用这两个字呢?现作以简单辨析。1.“作”与“做”基本意义不同。《说文解字》里说:“作,起出;从人从乍。”“作”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起、起来、起身。近引申义为开始、兴起。远引申义为制造及从事某种活动。而“做”的本义是制造以及从事某种活动。由于“做”的本义与“作”的远引申义相同,造成人们经常把这两个字混用。2.“作”与“做”的构词规律不同。“作”字构词,…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析字格从音的角度可确立“借音析字;”从形的角度,可确立“借形析字”与“减损析字;”从义的角度,可确立“衍义析字”。析字格的用处,大都在于衍生新字、派生新义,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释"熏"     
“熏”字为止从“柬”下从“火”的会意字,“熏”字的字形义为火烧树干状。《说》根据“熏’’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熏”字“从中,从黑”,不确。  相似文献   

10.
说"省"     
“省”字的字素及造字法,历代说法不一。本文根据文献和考古材料,论证省字应“从之从目”。  相似文献   

11.
"二"字考释     
写了《“一”字考释》后,意犹未减。加之,朋友们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二”字考释》。“二”和“贰”、“弍”是同一个字,前面是小写,后面是大写。本文就“二”字作一番以形说义、以声求义、据文证义的探索,或许对训诂学有兴趣的同仁们有点启发。一、“二”字的本义、同义、引申义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中国古代审美艺术辨证之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字初有“盉”、“龢”、“和”三字,三字内在结构、文化意蕴虽有不同,但又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和”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从汉字“盉”、“龢”、“和”的结构生发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从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又红又专”、干部的“四化”标准等方面强调了“以德育人” ,江泽民同志从加强思想教育 ,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对“以德育人”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释"丕"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思想文化的化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字则鲜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取向。本文从“美”字字义考释,继而分析推究我国古代以“味”为“美”,以“肥硕、丰腴”为“美”,以“长寿”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是”字的性质为着眼点,总结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论述了“是”字的语法功能,认为“是”字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及定语。此外,论述了“是”字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的墓志中,表天干的“丙”字常用“景”字替代以避讳。那么为何唐时要以景字代替丙字呢,究其原因,主要有:无论在意义上,音韵上,还是从五行与五方、五色、五时的对应关系来看,两者都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8.
历来人们对“多”字的词性认识很不统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多”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可以判断出它应该是兼有形容词、副词、数词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19.
同形字作为一种常见常用的文字现象,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并做了或多或少的评论。本文纵览古今八方,从同形字的定义、学者们对“同形字”的初步认识、同形字产生的原因、同形字的类别以及同形字与异体字和异读字的区别等多个角度对“同形字”做了全身“检查”。  相似文献   

20.
"圭"族字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以“圭”为母文的70个族字为分析对象,依据母文表意将这些字分为7个意义组,分别是:具有“上圆下方、上尖下方”义;与“土地”相关义;“高、大”义;“深、洼、空”义;与“玉”相关义;“美、好”义;“不好、不正”义。并论析这些族字在词义引申推动下分化孳乳的规律,以及母文“圭”和以“圭”为母文的族字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为古今探求同族字的目的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