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是学术界评价分歧较大的一个政治人物。作为保皇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得意门生,他曾接受了康有为完整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却因保皇派排斥新思潮而与之决裂;他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有着一致的革命目标,却在革命手段上意见相左;他想借助复辟派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却树起反对复辟帝制的大旗。考察梁启超与保皇派革命派、复辟派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有一种态度始终贯串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这就是爱国、救国。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不断发生变化.梁启超的政治管理思想,颇有儒家"中庸"的味道,他一方面积极地在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学说中寻求帮助,一方面把这些学说放在中国的现状和思想发展状态中进行比照试用,希冀找出一条既反对顽固守旧,又反对激进革命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3.
立宪派是清末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对当时的中国政局有相当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立宪派曾反对用暴力推翻清王朝,表现了颇大的保守性,人们有理由予以谴责。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他们与以前的维新派进步了许多。  相似文献   

4.
清末咨议局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活跃在咨议局的立宪派又应当如何评价?这是目前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清朝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一致,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特点不一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的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对各省咨议局应进行具体分析;对立宪派也应该分地区分阶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拟从分析清末湖南咨议局的政治活动及议员的特点入手,探讨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如何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一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檄文,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作者提出六点论据驳斥把梁氏此文看成“劝袁世凯缓称帝的宣言”之说。民国初年,梁为了给立宪派建立一个生存于民国的理论,特提出“国体政体不相蒙”、“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变更“国体”之说。此说虽不科学,却顺应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制的潮流,为进步党人发动护国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在此文中提出的君主偶像一经打翻即不可复立的理论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谘议局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活跃在谘议局的立宪派又应当如何评价?这是目前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清朝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必发展的程度不一致,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特点不一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的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对各省谘议局应进行具体分析;对立宪派也应该分地区分阶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拟从分析清末湖南谘议局的政治活动及议员的特点入手,探讨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维新派与立宪派代表人物。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与宪政思想的重要组成之一。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在宣传与实践地方自治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地方自治组织的创立与建设,如南学会、湖南保卫局、政闻社。他对地方自治的肯定与推动,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对梁启超及其思想的评价,我国史学界一直众说纷云。一些论者认为,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失败后,特别是在1905年—1907年间,就改良还是革命这个问题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梁启超在论战中的表现,标志着他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消失了,由一个鼓吹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代表而蜕化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立宪派总是一概骂倒,彻底否定的。甚至认为它是“反动派”,与清政府一样是革命对象。近两年,史学界对立宪派评价有某些变化,但仍存在分歧。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立宪派?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穷竟有没有积极作用?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看法。一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应属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思想论坛上,政治民主化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探讨的课题,梁启超在探讨这一课题时,提出了“开明专制”思想。梁启超重视过渡时代里中国的实际情况,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重视民主政治的内在条件,又不忘政治民主化的外部因素,主张从教育着手,从提高民智开始,对人民进行民主启蒙,“开明专制”思想是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步的可贵探索,弥补了革命派民主共和理想之不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对它的合理成分,应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清末立宪运动的灵魂人物。他亲历了当时绅商及各阶层人民从热切期望通过立宪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和发展,到对清政府完全绝望,不得不改而赞成推翻帝制,拥护共和的历史过程。他在1910年国会请愿运动最高涨的一年里,屡次说到,清政府如不真正进行改革,不出两年必亡。他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准确的预言,是因为他切实感受到人民离心力几乎到了极度,民变层见叠出,清政府成了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厂,日日为自己准备掘墓人。梁启超细心研究了社会经济、财政状况,认识到已陷入不可逆转的深刻危机之中。在如此情况下,清朝的王公贵族、大小官吏却腐败益甚,都只顾为儿孙后代聚敛财富,而不顾国家危亡。根据这些方面的深入观察与研究,梁启超才敢于预言清政府两年之内必亡,并终于成为事实。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最终垮台,固然是因为革命党的起义给它以严重打击,以及立宪派的活动从内部动摇了它的统治基础,同时也是清政府自己的愚顽和腐败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12.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在海外华侨社会中继续其改良救国活动。他们首先在加拿大创立了“保皇会”,该会吸纳了许多富裕侨商和华侨中的头面人物。接着,保皇会势力迅速扩展到美国,在那里很快形成海外保皇运动的中心。本文主要论述了康梁保皇派在加拿大和美国华侨社会中的活动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因反对日本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起的中国公学,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所学校,不仅仅因爱国反日而建,更考量了革命派、立宪派对于救国道路的选择。从这所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可以深入明晰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清末官僚等阶层对于政局的态度以及为之进行的活动。中国公学不仅是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更是近代社会政治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朝未年,中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立宪派”的政治派别。这个派别依附清朝政府,抵制革命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要求。介绍这个政治派别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对于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是有帮助的。一立宪派的成员多数是官僚地主和大资本家。他们的领导人也是富商钜贾或是与大资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清末立宪,都甚少或根本不注意熊希龄。实际上,熊是立宪运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首先,他随戴鸿慈、端方出洋考察,通过请杨度、梁启超捉刀为之撰写宪政文章,消除了清朝大臣与流寓海外的立宪派人士之间的隔膜,彼此产生一种秘而不宣的关系;其次,他暗中参与梁启超、杨度筹人在国内开展的立宪活动,是其组党(即政闻社)决策和筹款的核心人物;再次,他在清廷开展筹备立宪的讨论中,就如何化除满汉畛域和制订符合本国国情的宪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的革命话语对其革命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在历史题材的选择,革命历史事件的定性,历史学中的事件、行为者和场所等诸故事要素的编码,故事的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对历史进行改写和重构的叙事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7.
1915年12月洪宪帝制的"闹剧"开演不久,便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草草收场。洪宪帝制之所以迅速失败,从政治上来说,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反对的结果,也是袁世凯部署离心和西南地方实力派发动护国战争的产物。当然财政上的困难,外交上的孤立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由来以“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打倒袁世凯”为宗旨的护国运动,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因此,参加运动的各种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在运动胜利结束后,都尽力表白自己是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史学工作者对此也有不同意见。这就产生了护国运动究竟是谁领导的问题。最流行的观点是:梁启超或进步党发动和领导护国运动。这个观点是梁启超自己炮制,后来的史学工作者轻率地承认并加以发挥的。一九一六年下半年,护国战争的硝烟未尽,蔡  相似文献   

19.
在六十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这些改良主义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清朝政府专制,也反对洋务派官僚的“官办”工业。他们要求发展“商办”工商业,成立议会,改变封建专制政体,使中国成为一个能够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富强的国家。在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纲领未出现以前,改良派的这些主张应该说是最进步的,是有利于当时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由于改良派的软弱而失败,但这个运动却给中国开辟了新的局面,戊戌变法运动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20.
《历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董方奎同志的文章《论“滦州兵谏”和“士官三杰”》(以下简称《董文》)。作者把曾经活跃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的吴禄贞、张绍曾和蓝天蔚三位出身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新军军官称之为立宪派。由于篇幅所限,对张绍曾、蓝天蔚如何评价,姑置勿论。笔者仅就吴禄贞究竟属于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