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无产阶级的艺术大师,高尔基闻名于全世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高尔基则不大为世人所了解。其实,高尔基的整个文学生涯是与他的新闻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一生中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1930年,高尔基在《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曾就通讯特写的写作技巧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论文,讲演、谈话和书信。学习和介绍高尔基这些卓越的见解和宝贵经验,对于提高我们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是有必要的。选题和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戏剧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艺术学校,虽然办学时间较短,但培养了一批无产阶级戏剧骨干,推动了苏区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完成了扩大影响与争取群众的宣传工作任务,并为日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办积累了经验。高尔基戏剧学校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戏剧与工农大众相合的文艺思想,得到苏区军民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4.
"朴素.象真理一样朴素."这是高尔基的人物特写《列宁》中,一位工人对无产阶级领袖列宁的赞语.《列宁》写于一九二四年春天.当时,高尔基在一封信中谈及此文时,称列宁为"世界最伟大的人".但那篇人物特写原稿的题目却是《人》.后来改用《弗拉基米尔·列宁》这个题目,发表在《俄罗斯同时代人》杂志上.题目虽改了,但作者的原意,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没有改变.在高尔基笔下,列宁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同时又是"人".这有矛盾吗?没有.高尔基的这篇人物特写(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高尔基选集·回忆录选》,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通讯特写选》),成功之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把列宁写成既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又是"人",让一个活生生的、可敬可亲的无产阶级领袖形象神态逼真地活跃在纸上,站立在读者面前!高尔基非常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事实.他竭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生活,而不是从什么脱离实际的某种需要和意图出发去反映生活.他初次见到列宁,就觉得与自己原来想  相似文献   

5.
科学使人类进步。新闻工作者必须懂科学。这是高尔基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宝贵贡献。作为一个老报人,高尔基非常重视科学的作用。他说:“自然科学犹如阿基米德杠杆,它是唯一能使整个世界面向智慧和光明的推动力。”在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和新闻记者的工作中,他敏锐地感觉到,科学的发展必然会深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老报人,我知道,在我们创造新历史的伟大时代,在苏维埃国家里,办报是需要付出多少心血的."——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1930年写给报刊的几句话.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众所周知,可作为"老报人"的高尔基我们却知之不多.其实,他的新闻生活几乎与文学生活同时开始而终其一生.他在发表了第一批小说后即被推荐到一家日报任编辑、记者,此后就"终生为报纸工作",始终肩挑着文学与新闻两付担子,曾先后主办、指导和编辑了十几种报刊,教导、帮助、培养了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7.
著名苏联作家、报刊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高尔基,他的一生是和新闻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从1892年在《高加索日报》上发表处女作,同年到《萨马拉日报》当编辑起,长期为报刊撰稿,进行了大量的编辑采访活动,极尽全力浇灌新闻之花,对新闻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布尔什维克报刊撰写的许多小说、特写、通讯、和政论杂文,永垂无产阶级新闻史册。在高尔基逝世50周年之际,回顾一下他一生的战斗历程,学习和研究他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会获得教益的。“终身为报纸而工作”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一个细木工匠家庭,当过童工,打过短工,只念过二年小学,靠自学成才。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不但是卓越的文学家,而且是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十月革命前,他担任过《萨马拉日报》、《下新城小报》、《敖德萨新闻》的记者,参加过列宁创办的《火星报》、《斗争报》的编辑工作。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发展苏维埃新闻事业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主办、参加和指导了十三种报刊,把报刊工作看作是自己切身的事业。他的新闻活动最旺盛的时期,是在苏联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他自己就说过,他是个“老报人”。卢那察尔斯基称他为“伟大的工人通讯员”。高尔基非常尊敬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因为他知道“办报工作不知要付出多大心血!”他说,办报工作是“为真理和正义事业服务的真正危险的行业”,“我要终生为报纸而工作”。高尔基丰富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极其珍贵的遗产。这里发表的他同报纸编辑同志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新闻工作者寄予多么大的期望,对他们的教诲是多么诚恳,对他们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这篇讲话没有收入《高尔基全集》俄文版,这篇译文在我国是第一次发表。  相似文献   

9.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到他的作品,却皱起眉头说:用你自己的语言来  相似文献   

10.
含露的山茶,常常引人注目;带雨的梨花,也易激起美感。万紫千红的春景,无疑使人流连忘返;云淡林疏的秋色,同样令人心旷神怡。大自然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绚丽,有的雄伟,有的妩媚,有的朴素。然而,在诸多的美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却是朴素。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切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巨匠,也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四十余年,主办、指导、编辑过十三种报刊,接触过大量的工农通讯员、初学写作者和青年作家.他对这支数量可观的作者队伍非常重视,把它看成"国家未来的一支巨大的力量",认为作者中间有"很多才华出众、勇气过人的有用之材".他满腔热情地对待这一大批作者,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成长.他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也是无产阶级新闻和文学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对我们的编辑记者具有莫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高尔基不知疲倦地帮助作者,"如果他发现的不过是天才的火星,那他就努力使其变成熊熊燃烧的大火,决不吝惜自己的精力".在1908年以后的二十几年中,他一直没有间断过对于初学写作者的指导工作.他写了数以千计的信,连最天真的询问也要回答,不管它来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高尔基在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声誉持续高涨。我国近年来的高尔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也都有了新的拓展和长足进步。湖南教育出版社又向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奉献的王远泽教授的《高尔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即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成果。《研究》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着重对高尔基早期创作的《马卡尔·楚德拉》等三十多篇作品的阶级实质、时代特色以及艺术风格进行了全面述评;中编逐一分析评介了高尔基成熟期的代表作:《母亲》、《夏天》、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而完成这一工作是多么伟大而光荣的啊!真是一个卓越的工作!”——摘自阿·马·高尔基在政治部报纸编辑会议上的讲话一、阿·马·高尔基的编辑活动高尔基的编辑工作是他各种特别有益的和涉及多方面的文学及社会政治活动之一,这项工作与工人阶级的事业,与争取共产主义思想胜利的斗争紧密相联。在高尔基一生的创作活动中,他为编辑工作付出了许多力量和时间,在工作中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家普希金、别林斯基,赫尔岑、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柯罗连科及其他作家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的,不乏其人。鲁迅与高尔基,这两颗同于一九三六年陨落的文坛巨星,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反映在编辑工作方面。一鲁迅与高尔基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历。鲁迅曾参加过十八种报刊的编辑工作;高尔基编辑的报刊少一些,但也有十三种。在数十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们都始终把编辑工作当成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的职业,通过自己编辑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一面  相似文献   

15.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16.
据说,俄罗斯文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掌故:德高望重的列夫·托尔斯泰和青年作家高尔基会面时,当托翁听完高尔基讲述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苦难和流浪的经历后,这位善良的人道主义者热泪滂沱地说道:孩子,在拥有这些经历之后,你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坏人,而您却成了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17.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从相隔千里之外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写信给孙中山先生,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请孙中山为他主编的《现代人》杂志撰稿。这则反映孙中山先生与高尔基革命友谊的珍贵史料早已见诸报端,并视为两个伟人之间的最早联系。但笔者据同盟会早期会员吴弱男回忆,早在1905年至1907年间,她在日本东京曾代孙中山先生给高尔基复信。这表明孙中山先生与高尔基之间的联系远在辛亥革命之前。吴弱男(1887-1973)生前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庐江人,章士别…  相似文献   

18.
《给阿·马·高尔基》,是列宁一九一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写给高尔基的。诚挚的话语,尖锐的批评,洋溢着革命导师对作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殷切的希望;深刻的分析,精辟的论述,闪烁着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法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隐藏起记者的身份而装扮成一般群众进行暗访的一种方法。 一般说来,“隐性采访”法只能在下述情况下运用。 一是采访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倾听群众的真正呼声,可运用“隐性采访法”。通讯报道要真实可信,这是高尔基在数十年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原则。苏联人非常热爱高尔基,熟悉高尔基。他一来到街上,人群便把他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