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德的遭遇     
无德医生的荒诞试验 莫斯大夫医术高明,但道德败坏。不久前,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大脑移植方法。这种手术用不着把整个大脑从一个头颅搬到另一个头颅里去,而只需把大脑皮层下面的一粒球形腺取出来,移植到另一颗头颅里去,就能起到支配整个大脑的作用。而且做这种手术不会留下大的疤痕,创口很快就会愈合。  相似文献   

2.
<正>自从《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火了之后,很多人开始对大脑的能力关注起来,为什么有的人那么聪明,可以记住《清明上河图》的几百个细节,或者可以在上千个色块的魔方墙里找到不同的那一个?这些是大脑与生俱来的能力吗,还是通过后天训练就可以练出来?有人这样形容人类的大脑,说它就是一个1400克的超级计算机,功能强大,但缺点就是你没办法完全地激活它。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大脑的故事,看看大脑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相似文献   

3.
张祖 《知识窗》2002,(5):16-17
1987年,瑞士一则"男人大脑女人身"的新闻轰动世界:瑞士街头发生车祸,一男一女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急救.男子是银行职员,他的内脏和四肢已全部损坏,只有大脑器官尚可通过手术移植到别处.女子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她处于大脑死亡状态.鉴于此,医生们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将男子的大脑移植到女子的头颅中去.医生将细如蛛丝的神经纤维一根一根连接起来,手术的精细,可谓举世无双.医生们将古老的"改头换面"科幻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4.
江蓓 《百科知识》2012,(16):21-22
正凯西在15年前由于中风损伤了脑干,从此瘫痪并且失去了言语能力。神经外科医生在她大脑的运动皮层中植入了一个记录芯片,芯片上有大概100个发丝般细小的电极,用来记录大脑发出的带有运动意愿的信号,信号传导至机械手臂就可做出凯西想要的动作。通过这次实验性的治疗,凯西在15年里第一次可以抬起"手臂",端起一杯咖啡品尝。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     
《科学与文化》2012,(11):16-17
医生手术时为何不穿白大褂?手术室的医生们所穿的白大褂,如今已改为浅绿色。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将白布染上鲜艳的红色,当你注视这块红布一会儿后,视线再转移到另一块白布上,就会看到与那块红布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一块浅绿色布。过几秒钟后,这种"错觉"才会消失。究其原因,是因视神经诱发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正起初,手术室的医务人员都身着白色制服。直到有一天,一个医生发现将视线从红色的血液转向白色制服时,一下子看不清东西。在手术的大多数时间里,医生的视野里是血红的一片。人体内每个器官红色的程度深浅不一,随着手术的推进,眼睛对红色的分辨能力会减弱,最终造成"过饱和"现象,医生无法识别出各个部位之  相似文献   

7.
Do Bugs Sleep?     
<正>每当看到虫子们那一对对大眼睛,我们都会产生疑惑,它们没有眼皮,怎么睡觉呢?原来,这与快速动眼期有关。这是一个睡眠的阶段,是全部睡眠阶段中最浅的,眼球在此阶段快速移动,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也与大脑清醒的时候相同,而这种现象发生在所有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动物身上。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革新》2013,(11):58-58
有一次,心脏外科的一起手术发生了意外,病人死在手术台上。心脏手术本就具有高风险,医生认为这是正常死亡,但死者的家属认为这是由于医生的不负责任,拒绝将死者的尸体移出手术室。手术室主任非常恼火,他郑重告诫家属":必须将死尸移出手术室,不然会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I0005-I0006
<正>[导读]据新加坡媒体近日报道,美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能让医生在手术室里为患者修补心脏缺陷,或在战场上为伤兵止血的万能胶。他们希望该万能胶最终能取代缝线和固定钉,用在修补心脏、肠道和血管手术上。据新加坡媒体近日报道,美国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能让医生在手术室里为患者修补心脏缺陷,或在战场上为伤兵止血的万能胶。他们希望该万能胶最终能取代缝线和固定钉,用在修补心脏、肠道和血管手术上。科研人员是从蛞蝓(slug,俗称鼻涕虫)身体分泌的黏液而得到启发,发明了这种万能胶。  相似文献   

10.
<正>来到攸县黄丰桥镇吉林桥村,你每天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棋牌室里,老人们惬意地下着棋;阅览室里,老人们安静地看着书;健身房里,老人们进行各种健身运动……而他们能有这样闲适的生活,不得不提到一位功臣——攸县黄丰桥镇吉林桥村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老科协")会长董超华。在吉林桥村,人们说到董超华,就会想到他在"三农"服务上的成就。在吉林桥村158名老年人中,有27人是离退休的"五老"老人,他们曾经是  相似文献   

11.
<正>"吃货"这个词不知道从何时起成为了所有美食爱好者的昵称。无论你是从小就食欲超群,还是后天练就的大胃王,无论你是忠实的中餐追随者,还是热忱的西餐粉丝,只要你爱吃,都可以萌萌地以"吃货"自居。尽管吃货们各有千秋,但是有一个特质是共同的,那就是偏爱肉类、奶类等高卡路里美食。就在注重健康饮食的人们面朝青菜对吃货们嗤之以鼻时,殊不知其实他们自己个个都是潜在吃货。一项相关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吃货本就是天生,因为人类的大脑偏爱高热量食物。  相似文献   

12.
会有这样的医生吗?自己的病情已到了危险的境地.不仅照例为病人行医.而且.对自己的病情毫无察觉。 一年春天.一场手术正在东风总医院外科手术室里进行着。 忽然.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张柏怔住了,他目不转睛地盯住一位中年医生。瞧.他的举止很不灵活.他的脸胀得通红.他的目光黯然。年轻医生走上前去.问他:  相似文献   

13.
王梅 《世界发明》2003,26(11):21-21
医生们每天都会用手术刀或穿刺针进行活组织切除,把病人身上取下来的组织放在显微镜下,诊断病人是否患病。不过,活组织病理检查需要从人体提样,往往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完成,而且使用的染料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危险。美国国家科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一种无需手术的激光技术,可以跟活组织病理检查一样,清楚地观察细胞结构,而且只需要几分钟。这种技术使用了激光和特殊的显微镜。康奈尔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应用了这种技术,观察范畴广泛,涉及大脑活动和癌症扩散等。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7,(8):46-46
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详尽的人体模型图,是一个变化中的四维电脑图像,医生们可以通过它来设计复杂的手术,或者向病人清楚地解释他们的体内病症。  相似文献   

15.
正1989年,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否会无意间抄袭别人。结果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人们确实会无意间抄袭别人。原因是当看到、听到别人的观点之后,这些信息会留在大脑中,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这些信息的来源会渐渐模糊,最后当我们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比如写论文时或者针对某件事发表评论时,我们往往随手拈来,并且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此后,在一些类似的实验中,这一现象都被证明是存在的。看来,有时候观点与他人雷同真的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我们的大脑在作怪。当然,如果想要不被人指指点点说是抄袭者,那么我们平时在记忆时就需要多下些功夫,尽量将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并不懈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对于大脑,我们普通人有的也只是一些浅显的认识。不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与大脑有关的口头禅倒是不少。比如,"脑洞大开""脑袋被门挤了""脑子进水",等等。可是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大脑上真的有洞吗?大脑上的沟是被挤出来的吗?水真的可以进入脑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些有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的医生们所穿的白大褂,如今已改为浅绿色。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将白布染上鲜艳的红色,当你注视这块红布一会儿后,视线再转移到另一块白布上,就会看到与那块红布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一块浅绿色布。过几秒钟后,这种‘错觉”才会消失。究其原因。是因视神经诱发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娇贵的器官,除了外面被坚硬厚实的颅骨保护着,里面还有一道重要的保护屏障,叫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由致密的内皮细胞排列而成的,它把每一根脑血管都裹起来,只让血液中大脑所需要的氧气和养分通过,而把细菌、病毒、有毒物质和代谢废物阻挡在外。它对于保护大脑非常重要,也是进入大脑的最后一道屏障。但对于神经科医生来说,血脑屏障的存在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倘若病灶藏于大脑中,那简直  相似文献   

19.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23,(14):12-13
<正>不开刀、不流血、无辐射,隔着肚皮就能够去肿瘤,这种手术你见过吗?它就是聚焦超声消融手术。聚焦超声消融手术是一项非侵入性局部热消融技术,是我国具有原创性、领先性的治疗技术。它率先在中国用于临床,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及实践,该技术已日趋成熟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良性及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没有手术台的手术室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的手术室什么样?这里没有手术台、聚光灯、消毒的手术器械和棉花(整个手术室也不用消毒),而是有一个长方形的台桌,在台桌的前方有一个正方形的水槽,这就是进行手术时需要的设备。  相似文献   

20.
<正>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给学生们一个特别提醒,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学习成绩,那就别吃太多糖!他们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过多地食用巧克力、冰淇淋等含有很多糖分的食物,会导致大脑记忆中枢"海马"的萎缩,由此令记忆力下降,而且"海马"一旦受到损伤,也会增加痴呆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