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体育作为干预手段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行为关系,有效改变大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结果表明:通过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作为干预手段,都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地改变大学生课余的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参与课余训练队训练的大学生,表现更加突出,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并归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状况下,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却日趋下降,而认识不足、教育观念的限制、场地器材的制约、体育锻炼的影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周博 《科教文汇》2010,(3):144-144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并归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状况下,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却日趋下降,而认识不足、教育观念的限制、场地器材的制约、体育锻炼的影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熊俊 《科教文汇》2020,(7):104-105
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学生餐桌上的营养品增加了,但看手机的时间长了、运动时间少了、体质也下降了。虽然国家一直关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但从体质测试的结果看,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不尽如人意,耐力及力量尤其差。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为切入点,探讨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以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年从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中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和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本文就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测试者、被测试者及测试器材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实际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以便促进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年从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工作中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和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本文就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测试者、被测试者及测试器材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实际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以便促进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倪伟 《内江科技》2014,(1):107-108
<正>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宗旨是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却呈每况愈下的趋势。因此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针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科学构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模式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唐进昌 《科教文汇》2013,(36):97-97,101
高校体育对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应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手段、大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进行一系列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改善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制定了新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做好新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课程进行了探索和设计,以期为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体系、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和精神,全面落实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与实施,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及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11.
汤剑辉 《科教文汇》2014,(9):107-108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浙江省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弘扬校园特色体育文化,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希望通过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高潮,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中健康地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采写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三所驻河北省保定市高校的10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保定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影响和对参与体育锻炼必要程度的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如何看待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男生喜欢体育锻炼的构成比高于女生。结论:各高校相关部门应当从改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看待体育锻炼的态度着手,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浙江省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弘扬校园特色体育文化,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希望通过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高潮,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中健康地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内江科技》2021,(1):56-57
为了探究重庆市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状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重庆市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重庆市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学生的认知度不高、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较小、宣传效果不佳、缺少监督管理等问题。对此本文建议构建体质健康信息传递渠道,将体质健康测试与公共体育课程相结合,邀请学工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监督管理,并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各高校的二级学院/系考核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涵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现如今大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日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有利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本文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这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对的对策,以更好地指导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6,(20)
大学生体质测试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体质的测试数据成为大学生身体素质评定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的重视,大学生体制测试是衡量大学生身体健康状态的关键,在测试中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能训练,使大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体制测试工作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内江科技》2015,(9):108-109
笔者选取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进行16周的运动体验干预。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发现,科学的运动体验干预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运动体验干预水平的不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程度也不同。建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要合理的设计运动强度、锻炼时间、运动频率等,以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大学生的运动体验培养。  相似文献   

18.
刘勇 《科教文汇》2013,(15):99-99,101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许多大学生由于个人健康意识不强、生活习惯不科学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做好身体准备,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体育教育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明 《科教文汇》2013,(12):117-118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现阶段我校学生饮食习惯与体质健康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测试成绩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成绩也不断提高;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重较轻、肥胖与营养不良对体育成绩有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赵明 《科教文汇》2013,(4):117-118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现阶段我校学生饮食习惯与体质健康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测试成绩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成绩也不断提高;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重较轻、肥胖与营养不良对体育成绩有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