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殿军,以爱民、隆礼重法和尚贤作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荀悦作为东汉末年社会改革思潮的一员,在治世思想上跟荀子有着很大的渊源,同时又在荀子治世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两人在社会政治目标上也具有一致性,都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儒家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和东晋中叶袁宏的《后汉纪》,是我国古代两部发凡起例的重要编年史名著。它们无论在编纂方法或指导思想上,都对后世编年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一荀悦与《汉纪》《汉纪》作者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河南许昌)人,是东汉末年重要的史学家和思想家。献帝建安元年至二年他任汉廷黄门侍郎,侍讲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汉纪》是东汉末年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奉汉献帝之命而作。《汉纪》文虽简略,而论辩多美。荀悦在写作该书时非常重视史论的撰写,而“依经附圣”,以儒家正统思想作为评论的指导思想是其史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依经附圣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引用经文、经义或圣人言论。这与荀悦生活的以儒家思想为官方正统思想的时代背景、他本人受到的儒学世家的濡染及其撰写《汉纪》的目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一狼狈,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双音形容词。它在现存古籍中的最早出现,约当东汉末年,以后就一直沿用到现在。从唐代以前的大量书证来看,它可以概括为两个意义:(一)困顿窘迫貌。例如:荀悦《汉纪·文帝纪论》:  相似文献   

5.
荀悦基于儒学体系,以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为方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把政治内涵规划为六个程式,而政治运作的过程正是这六个程式的落实过程。具体说来,可分为群臣关系、德刑关系重民和明制思想等四个层面。从中不难探知法儒,道德思想的融合,反映了东汉末年思想合流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一、诸葛亮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分裂,主张统一;反对倒退,主张前进。他为结束东汉末年国家分裂的局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当前,剖析诸葛亮的思想和路线,对于认识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特点,深入进行批林批孔,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东汉末年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人,系先秦荀况的十三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地主阶级的政论家和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十二岁时,就能解说《春秋》;因家境贫寒,无钱买书,常借阅别人暂时不用之书,一览多能诵记。他成人之后,逐渐走入封建统治行列,曾应曹操征召,初任黄门侍郎,后迁为秘书监、侍中,为献帝刘协侍讲禁中。他曾奉献帝之命著《汉纪》三十卷,时人称之,辞约事详,论辩多美;又著有《申鉴》五篇。荀悦的这些著作主要是谈史论政的,但其政治、经济思想和史学、文学才华,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其中关于社会人口问题亦曾多处论及,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这在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发展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79-380页)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早在四十多年前说的这些话,至今,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论曹操仍有指导意义。曹操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罗贯中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把曹操刻画成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败坏朝纲”、“欺君罔上”的典型奸臣。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是象罗贯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曹操是东汉末年继秦皇、汉武之后,执行法家路线的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是三国时代一大批法家人物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7,(3):51-55
东汉末年,社会混乱不堪,政治上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军阀混战,君臣无实。国家日益走入困境,大厦将倾。在上下迷茫之际,荀悦积极参与政治,拯救社会大厦即倾之势,在儒家"正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的君臣观,要求君主和大臣在自己的"位"置上积极加强自身德行修养,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同心同德,并辅之以制度考核,为成就"王治"之世找到了一条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法家人物。在蜀执政期间,他怀着“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宏愿,积极实行法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东汉末年我国西南地区豪强地主统治的弊政,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