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虽然它的名字里有个"龙"字,但是怎么看都像是电影《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尼莫,不过它的本领可比小丑鱼大多了,因为它是一条科技含量颇高的"人造鱼",全副武装,浑身宝贝。它就是"潜龙二号",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 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入。2016年3月,它在西南印度洋圆满完成了中国大洋第40航次试验性应用任务,实现了中国深海科考的多个"首次"。  相似文献   

2.
科技情报站     
正"小黄鱼"抵达南海进行海试4月16日,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搭乘"大洋一号"科考船抵达南海海域。"潜龙三号"长3.5米,高1.5米,重1.5吨。别看它长得像条萌萌的"小黄鱼",但能量不小。在深海复杂地形进行资源环境勘查时,它身怀绝技,能探测出很多秘密。  相似文献   

3.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18,(8):6-7
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4月15日,搭载"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和70名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厦门起航,奔赴南海执行"大洋一号"综合海试B航段科考任务。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说,这一航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大洋一号"在南海开展相关设备试验,完成重大装备海上验收,推动"潜龙"系统潜水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前段时间,大洋深处热闹非凡,各路探海英雄频频刷新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装备挺进蓝海的纪录。4月20日至30日,备受瞩目的当前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先后下潜4次,包括2次功能性验证下潜和2次实验性应用下潜。作为我国的"深潜明星","潜龙三号"在深海小试身手后又展现了哪些过人本领呢?  相似文献   

5.
图说科技     
《发明与革新》2013,(12):3-3
11月6日,科学考察船"海洋六号"顺利完成29航次科考任务。整个航程历时163天,航行2万多海里。据悉,这次航行科考队首次对位于西太平洋我国结壳勘探矿区,即采薇海山示范区进行多手段详细勘察,为结壳资源评价和下一步工程勘探提供详细资料。另外,本航次还对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进行试验性应用及应用性海试。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一段时间,大洋深处热闹非凡。4月20日至4月30日,备受瞩目的当前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先后下潜4次,包括两次功能性验证下潜和两次实验性应用下潜。结果表明,"潜龙三号"不但创造了深海AUV(无人无缆自治潜水器)单潜次航程最远的深海航行纪录,并首次实现无人无缆潜水器与船载地质取样同时作业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3月20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搭载"海龙"三号、"海龙"11000和"潜龙"三号潜水器,开始了为期45天的2018年综合海试航次。"海龙"和"潜龙"同船亮相是此次科考的一大亮点。作为承担深海探测和开发任务的国之重器,"蛟龙""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未来有望同住一"家",携手探海。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三龙"的本事有多大。"蛟龙"—"载人"的含金量就是高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3):F0002-F0002,I0001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器命名为“潜龙一号”)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AUV深海装备,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  相似文献   

9.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器命名为“潜龙一号”)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AUV深海装备,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13,(15):26-27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2013年6月10日,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又起航了,它将执行为期113天左右的航海任务。自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已先后进行了1000米、3000米、5000米级的海试,并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6月,"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打破了日本深潜器6527米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  相似文献   

11.
出工     
正14天,这是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一个月夜的"休眠"时间。在月球背面度过了1 4个这样的"休眠期"之后,它俩成功地完成了自主唤醒,随即投入到第1 5个月昼的工作期。玉兔二号已成为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其上搭载的测月雷达还首次揭示了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2日,执行我国海洋科考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首航归来,其搭载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一次8000米级、两次9000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作业,最大潜深达10767米,从而成为中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并进行科考应用的无人自主潜水器。与此同时,我国新建成的万米级深渊科考母船"张謇"号也正在前往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测试它搭载的"宝贝"——"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未来的"彩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月12日早上8点,西南印度洋上阳光明媚,在止荡绳的牵引下,"潜龙二号"缓缓没入水中,它好似一条黄色的"胖鱼"迅速向下游去,很快便消失在视野范围之内。它要游向何方?导航系统自会告诉它答案。导航就好似运载体的眼,可以带它们到达任何未知的地方。徐博的工作就是使这双眼变得更加炯炯有神。涉足海洋运载器导航领域以来,他积极开展了惯性导航、组合导航、初始对准、信息融合研究,将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9月15日成功发射。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是长征二号FT2火箭。"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重8.6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搭载设备创载人航天器纪录"天宫二号"相对于"天宫一号"来说,不仅装备更优、装载量更高、内部环境更好,搭载的设备也更先进。它搭载的全新配套的空间应用系统的科学设备,无论数量还是安装复杂程度,都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  相似文献   

15.
正"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22时4分在陕西西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之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它将为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提供场所。  相似文献   

16.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17.
动态     
正"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历经40余天,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于6月8日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海斗一号"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为10907米,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15):6-7
<正>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5000米海深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2011年7月28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京时间13时02分下潜至5188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的海试任务。这是继2010年创下3759米的下  相似文献   

19.
在《山海经》中,海底生活着众多奇异的海兽;在《西游记》里,美轮美奂的水晶宫藏着很多神兵利器,虾兵蟹将守护着海底龙宫,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古人对海洋的奇幻想象。深海,一直是人类想要探索的地方。2020年11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结束万米海试任务凯旋。在这次任务中,它共完成13次下潜,并成功坐底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达10909米,打破了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在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百科知识》2014,(5):F0002-F0002,F0003
正目前,人类探测器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比较罕见,因为太阳的光芒会损坏感光元件。但在2013年7月里的几天,土星与水星正好遮挡住太阳的光芒,为探测器给地球留影提供了绝佳机会。这两张照片摄于2013年7月19日,左图是"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拍摄的,当时它距地球约15亿千米;右图是"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拍摄的,当时它距地球约9800万千米。近几十年来,从太空拍摄的一系列地球照片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暗淡蓝点"。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飞至距地球60亿千米处回眸一瞥,留下了这张永恒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