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经典小说文本有一定的深度,其中的人物往往是圆型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典型性,这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较为熟练地运用文本细读方法。语文教师应依循学情,在小说自主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圈点勾画人物描写、把握整体情节、了解创作背景、巧用对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人物和作者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内里与人物心灵世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自主阅读方法,通过引领学生深层次阅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吴建刚 《新高考》2011,(3):16-17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和写人叙事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传记类和访谈类文本阅读都会命制一些人物类考题。综观各地高考题,人物类考题题型主要有两种,即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设问的角度很多,但考查的点无非是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鉴赏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探究并解读与人物相关的一些问题。本文仅就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人物类主观简答题作一些答题指导。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一种文化活动,阅读文化与网络阅读文化有所区别。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在读者构成、阅读目的、倾向与热点、阅读活动、阅读过程的文化内涵各具特点;网络文本与纸质文本文化内涵的比较;网络文化环境与传统文化环境对阅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阶段,语文小说阅读已经成为困扰师生的重大难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探讨小题目自有大文章、听好故事理清线索、品评人物读懂人生、注重环境描写的文本作用、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等内容,思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有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刚 《文学教育(上)》2008,(12):106-107
细节是文艺作品的细胞,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文章少了细节,就会失去血肉和神采。因此,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实是非常重要之举。在进入文本阅读时,很多教师都把重心放在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处理上,而很少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过认真的品味和涵咏,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一大损失。从细节进入文本解读是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便捷而深入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8.
方巧云 《成才之路》2014,(22):71-71
正拓展阅读就是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文本或主题相近,或内容相似,或人物相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联系性阅读。让学生在多层次、立体化的阅读模式中,架构起对教材文本的整体感受,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一、在拓展性阅读中揭示背景很多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相应的创作动机。教学中,如果教师无视这种创作目的的存在,而仅仅就着课文进行教学,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偏颇,教学效益也必将形成一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借助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特点、理解文本概念、领悟文本哲理,从而使文本的学习更深入。  相似文献   

10.
王标 《小学生》2010,(1):26-27
语文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其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我建构中,体会文章表现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物是文本的灵魂。解读文本首先要解读好人物。人物的解读可以多角度地、多创意地展开,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解读质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一、多元解读式解读——剖析人物  相似文献   

12.
马蜂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相似文献   

13.
张咏彤 《甘肃教育》2020,(5):109-109
英语阅读经典能够攫取读者的心,吸引读者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教师可抓准这个阅读时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文中人物,与人物互生互动。在进行英语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他自身发展的教育。一、确立“认读——理解——吸收”的个性化阅读目标面对以往的阅读教学目标,偏重文体特点与写作方法的掌握状况。认识到一般的人英语阅读书籍报刊时并不特别需要明确文体特点与写作方法,也不会因不懂得这些就妨碍了英语阅读的进程。这些足以说明,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不能在某些概念化上绕弯子,而学生要边认读、边理解、边吸收,整体阅读,整体感悟。首先,阅读要认知所读文本单词的音、形、义,将上下句、上下段连贯起来整体认知,这是认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九条要求,涵盖了阅读方式、阅读文本、知识与积累以及阅读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据此要求,我们提炼出了初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PISA 2009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为:理解、运用、反思及投入文本,以达成个人的目标,发展个人的知识与潜能,并参与社会生活。以此为基础,阅素养评估框架主要包括文本、过程与情境三个特征,即PISA 2009阅素养的评估形式包括试题本与问卷两个部分。这样的评估为我国阅读课堂教学、学校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和改进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典小说的基本构件是人物、情节、环境三大元素。细致地塑造人物是经典小说的中心任务、应有价值和特有功能,巧妙地设置情节是其文体特性、独特追求和重心所在,生动地描绘环境是其特殊要求、基本品格、根本目的。这些方面基本上体现了经典小说三大元素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由于学生的阅读视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是无法齐步划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智慧,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渗透阅读的价值取向,找准阅读的切入点,为学生的阅读调好节奏,导好方向,引领、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学生凭借文本去跨越时空,进入作者描写的场景中,触摸作品人物的内心.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引导,保护并促进初中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可惜,在日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讲为主,或大量讲解,剥夺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时间或独立理解文本的权利与机会,有意无意地把学生锻打成为一台接收文本阅读的现成的  相似文献   

19.
深度阅读是对文本的批判性、反思性、论证性阅读,着力于推动语文的阅读与升华。本文尝试将深度阅读与拓展性学习相融合,通过问题情境、美文点评、经典阅读、读书展览、辩论竞赛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广泛性、互动性,引导学生在人物、事件的评价交流中,边阅读、边思考,进一步扩大阅读眼界,升华文化品位,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2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一个经典小说文本,笔者曾听过许多优秀教师用不同的方法讲授,自己也多次讲过。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重点都落在了对林冲人物形象与风雪的环境特征的分析上。或者是以传统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为教学目标,均衡地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