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  相似文献   

2.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在新的时代,孝的内容和作用也在与时俱进,把握孝文化的科学诉求,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传统孝文化向现代转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等院校,加强孝德教育,对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孝是百德之先,是行为的准则,孝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新的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和睦家庭及对人的发展等方面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孝德教育进行解码,揭示蒙古族孝教育方法。解析蒙古族"孝文化",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和智慧。  相似文献   

5.
孝是对父母感恩之心的自然流露,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和情感。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学习和挖掘传统孝文化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加强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在大学生品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向本真德育回归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使命。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根源、基础和元德,现代学校德育应以孝作为其基石和切入点,构建德育的新模式。学校应着重从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行为等方面,通过宣传孝道经典、引导学生践行和家校一体化等方法加强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是传统伦理的元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离不开孝文化的维持和强化。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化,挖掘其所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并将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采取强化学校主导、引导学生自律、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教育策略,切实提升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百善孝为先。在大力倡导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品牌,理应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上虞乃孝子大舜、孝女曹娥的故乡,素有崇孝行孝的风气,孝德文化渊源流长。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孝德资源,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便成了一项非常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试论如何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当前,我们要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继承者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孝德伦理在中国家庭、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孔子以后,孝德确立了其在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孝德不断被政治化和绝对化,使其逐渐成为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与此同时,孝德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遭到了批判。当前社会,对孔子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对提高孝德教育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忠"和"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双轨,长期发生重要的社会伦理承载作用。自秦汉帝制政体形成之后,"忠"成为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而"孝"与"忠"的结合,得到"移孝作忠""以孝事君"的解说。"忠孝"一体的道德宣传及社会不同层面程度有异的认同,成为中国思想史中影响久远的文化现象。"忠孝"和"孝忠"是古代文献遗存中的两种表述形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形态中,"忠"通常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而所谓"移孝于忠"与"求忠出孝",又体现出"忠"和"孝"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华民族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弘扬孝文化加强孝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大力弘扬孝文化加强高职学生孝德教育,完善高职学生的人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传统孝德虽然曾受到广泛的批判,但传统孝德仍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前,我们要通过德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孝的思想、孝的道德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孝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本文从孝的产生。孝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孝与家庭、家庭与社会、孝与社会等关系中进行考察,认为批判地继承孝的道德,发扬传统孝的美德,在中小学生中加强和改善孝的教育,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考在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孝是最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是东方伦理的核心。在封建社会中,凡与孝相抵触的思想都被视为邪说异端。佛教从…  相似文献   

15.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蕴含的丰富孝文化表达,彰显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文化滋养。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与价值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于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向往和追求讲孝尊孝守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亲情血亲关系、维系社会和谐有序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典籍中的孝文化表达,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道德修为、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教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传统孝德虽然曾受到广泛的批判,但传统孝德仍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前,我们要通过德育来继承和弘扬孝德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意吸收传统孝德的合理成分,以孝德为起点,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德育实效性。一、传统孝德的主要内涵孝德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朴素的自然情感。后来,孔子及其所创…  相似文献   

17.
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作为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千百年来,孝伦理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道德的标准。尊敬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华夏大地代代相传,经久不息、长盛不衰,孝行美德不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孝德及对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的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位重要。传统孝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并且呈现出以诚敬为本、以亲亲为始、以谏诤为义、以尽忠为大等特点。其中虽然有些糟粕,但优秀、合理的部分是主要方面。当前,要从认知入手,引导大学生认同“孝”的精神义务和道德要求;从情感导引,帮助大学生增强孝亲的诚敬之情;从自身做起,促进感恩孝敬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远流长,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在现代高校中,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构建孝文化,大力弘扬孝文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诗经》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著作《尔雅》也给孝下了定义:善事父母为孝。弘扬孝德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社会正能量,也是我们当前教育关注的热门话题。我校秉承“以孝载育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从自身优势出发,深挖孝德教育资源,围绕孝德文化内涵和“孝德文化素养”标准,大力弘扬孝德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