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苗棣 《现代传播》2001,(1):64-67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杜军  姚皓韵 《现代传播》2002,(1):124-125
20 0 1年 12月 2 8日 ,“《为你而歌》暨主旋律纪录片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近 2 0位电视艺术学者参加了会议并作了精彩发言。《为你而歌》是由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 2 0集电视系列片 ,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专门拍摄制作的献礼片。该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对于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同时该片自身的创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一、关于主旋律纪录片的思考陈汉元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会长 ) :做主旋律特别难 ,怎样才能吸引人 ,使…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寻找巴布什金中校》是《中俄共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人文领域活动清单》项目,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立项。该片对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进行重新架构,从小角度切入,将人文纪实性拍摄与文献纪录片相结合,以小见大,立意高远,内容厚重,创作手法新颖,阐述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帮助我们抗战的外国英雄深深的怀念,对增强中俄友谊具有重大意义。该作品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内容产业     
《视听界》2014,(5):10-11
南京广电集团推出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央视新影等单位,历时两年,摄制完成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对一百多年来南京的城市理想、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及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展示。该片于8月中旬在央视科教频道和南京电视台同时播出。  相似文献   

9.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场争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言过其实,竭力夸大《望长城》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该片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里程碑,是一次革命;同时否定过去的电视纪录片。另一种评则视过去的纪录片传统为正宗,否定《望长城》的探索实践,认为该片拖拖拉拉,随意性强,既缺乏整体的宏观构思,又没有首尾一致的艺术风格。如果肯定该片,势必使电视纪录片走人无编导、无剪辑、无解说的胡同里去。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摄制了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在中央电视台、澳门电视台以大覆盖、高频率、多语种向全球强势推出后,在全社会及海外观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2010年1月底,《澳门十年》即在人文中国纪录片论坛暨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颁奖盛典上荣获系列片十佳称号。本刊特约请该片主创以及部分纪录片研究专家撰文,集结成本期个案,以誌纪念。  相似文献   

11.
秦扬 《视听界》2013,(4):101-102
2012年,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纪录片《东关的声音》获得了2011年度江苏省彩虹奖一等奖和第28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一等奖。该片通过记录居住在扬州东关街上的一对盲人夫妻杨大根和朱元凤的日常生活,传达出真挚的人生情感,见证了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保护方面的价值。本片的创作过程引发了我们对纪录片本体以及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2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播出后,大江南北感谢信雪片般飞向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近日,笔者采访了该片总编导、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刘效礼.  相似文献   

14.
李景春 《记者摇篮》2004,(12):30-30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的横空出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该片所奉行的客观纪实的手法打破了此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沉闷格局.以后,纪实手法在中国纪录片界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效仿。同时.随着客观纪实手法的广泛流行,人们对它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因此对纪录片创作也带来了明显伤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早期.纪实手法被许多人“简单等同于长时间跟拍.  相似文献   

15.
郭江山 《东南传播》2017,(12):24-26
台湾光复史是两岸关系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纪录片《台湾1945》试图突破史学研究局限,打造"海峡两岸第一部全面反映台湾光复的影像志"。在恪守真实性的前提下,该片秉承"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学术品格,通过历史资料、见证人口述、情景再现等表现方式,以实现"重返历史现场,抢救国家记忆"的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该片挖掘到大量新鲜的材料和历史资料,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独立的历史书写,既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推广普及历史知识上的教育功能,也为日后的台湾光复研究提供翔实、多元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以其对美食意义独特的阐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片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食相结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正能量,同时为观众献上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该片的成功不仅是选材内容、制作模式的成功,也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新突破,体现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和故事化。片中通过美食来讲述百味人生,充满着人物故事、民俗和传统文化,以真情打动人心,实现了纪录片平民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航空档案》2009,(9):92-93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CCTV7)联合撮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航空档案——中国航空工业大揭秘》5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事科技》栏目正式播出,该片播出时同长述一年。《航空档案》摄制组走访了沈飞、成飞,西飞、哈飞.洪都.昌河等中国所有最重要的飞机主机厂,黎明、西航、成发,株洲等发动机基地以及众多航空科研院所,拍摄采集了大量的独家权威现场画面,采访了众多的历史亨件隶历者.资深院士.中青年专家,为广大的观众口述真实的航空产业历史。但即使是以该系列纪录片50集以上的规模,也未能将新中国的飞机一网打尽,更无能力详述浩瀚的百年航空史。因此,我们不揣浅陋,以《回眸百年》为名,将纪录片所不能容纳的一些思考,呈献于读者之前。毕竟,航空百年,值得记住的并非只有飞机。  相似文献   

18.
由中央电视台、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于5月19日开始至26日,短短的一周之内,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综艺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和陕西卫视,八个轮次联动播出.该片以口述历史的纪录方式,对百位平均年龄90岁的老一辈文学艺术家进行抢救式采访拍摄,全面准确地阐释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也成为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创作新高度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智锋 《今传媒》2006,(2):10-12
近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和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获得的国际、国内奖励日益增多,电视记录片的技术与艺术水平也有了相当的进步,相关的评奖活动、学术研讨也非常活跃。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在电视传媒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纪录片尽管可以获得较好的美誉度和较为广泛的社会效益,但是长期“叫好不叫座”、曲高和寡的现象,使主流电视媒体越来越不想增加投入,由此导致电视纪录片在主流媒体中的位置趋向边缘化。2005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该片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月10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和电视新闻学院的众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进行专题学术研讨.<我们的奥林匹克>由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百年历程为参照,以人物故事命运的变迁为依托.体现了"奥林匹克影响中国,中国丰富奥林匹克"的主题.该片于2008年11月在意大利获得米兰国际电影电视节奥林匹克精神价值单元最高奖--荣誉花环奖,这是我国首次获得该项中国体育电视领域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