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浪漫主义战士到古典主义的捍卫者,梁实秋经历了人生重要的思想转变。宣扬“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观而忽视了文学的阶级性,注定了梁实秋在中国文坛的是是非非。本文仅旨在通过对梁实秋文艺思想作一个历时层面上的疏理、简述,以此期盼能深入了解这位长久以来被列入“右翼”文人的梁实秋先生文艺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秋郎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的为人风格:以完美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浪漫而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以平淡的过程度过人生,实在是雅致至极。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其小品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或针砭时弊风情,或揭露人性弱点,或抒发生活感悟,或体察世态人生,诙谐幽默中展示着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这种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先生的出身、经历、文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先生在谈人生时,说过这样的话:“西谚有云:‘舍不得用板子,便会娇纵坏孩子。’约翰逊博士不完全反对体  相似文献   

5.
舍得用板子     
梁实秋先生在谈人生时,说过这样的话:“西谚有云:‘舍不得用板子,便会娇纵坏孩子。’约翰逊博士不完全反对体罚,孩子的行为若是不正,在他的身上肉厚的地方给几巴掌,他认为是最简捷了当的处理方法。”我是同意梁实秋先生这种对体罚的态度的。对于小孩子,仅仅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6.
母亲喂猪     
幼时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猪》,不理解先生洞彻人生的感悟,却对其描绘的女佣喂猪一节记忆犹新。买猪时“她眉开眼笑,抚抱不止“,一日三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稍长,观我母亲喂猪,比先生笔下的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7.
本文追溯了梁实秋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苦旅,并从描写人性百态和揭示社会人生诸多丑陋现象、“雅舍谈吃”、怀旧之作三个层面归纳了梁实秋散文的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8.
母亲喂猪     
林丽霞 《山东教育》2008,(11):54-54
时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猪》,不理解先生洞彻人生的感悟,却对其描绘的女佣喂猪一节记忆扰新。买猪时“她眉开眼笑,抚抱不止”。一日三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稍长,观我母亲喂猪,比先生笔下的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9.
我渴望上学     
左边这段话是梁实秋先生讲述的他小时候上学的故事。梁实秋先生为什么那么急迫地想上学呢?是学校很好玩,还是他天生就渴望学习知识?———我们不知道,他自己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性急”。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想上学的孩子还是很多的,我们不妨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许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推测出梁实秋想上学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于国难之下隐忍、豁达的生活态度。2、引导学生领悟到换一种心境,换一种角度体察世界,体悟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一、导入并引出作者简介 首先,先让我们走近作者。梁实秋(1903-1987)简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梁实秋先生的精品散文《雅舍》,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1.
海子诗歌生命十分短促,但他在有限的创作生涯里,诗人凭着天才的创造力,延伸和扩张了诗人创作的智性空间,从而为世人奉献了数量可观,品位较高的诗歌文本。由于诗人对诗歌理想与理解的提升与深入,以1988年的《太阳·断头篇》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钟情于“实体”,后期极力追求“动作”,意泉的选择标准因为这种变奏的介入而显为不同,更使他的这两部分作品彰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本文印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意象的分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恒中篇小说《虚证》中郭普云的人生悲剧有着不可忽略的精神根源,他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和恋爱中的创伤性体验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造成了他人格的失衡,从自责—自我否定—自杀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可以透视出他的精神和心理从生迈向死的沉重轨迹。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一位乐天旷达的名士,他的思想杂糅了儒释道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前赤壁赋》亦是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一篇冠绝千古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巴金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将博爱、悲悯、宽容、慈善等人道主义情怀和生命意识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漫长历程之中,生命意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融合了他的独特的生存感悟和审美体验而获得了存在的鲜活性与合理性.作家的人格和艺术的风格、人品与文品的有机契合实现了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他通过自己的生命意蕴的审美体验和细致描摹与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跳动在了一起,以热烈酣畅充满感情色彩的语汇为社会的发展踪迹和人物的生命神态描摹尽相,成为文学史上无人替代的生命意蕴的抒写巨匠。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中国乡村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乡村教育思想。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乡村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树立乡村大教育观,联合、开放办学,是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是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特色,是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6.
青年毛泽东的生死现具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晚年则转变为理性主义。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扩大生命的内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意义和死得其所。只有那些为人民利益而死、捍卫自己人格尊严和民族气节的人才是高尚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17.
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白鹤崇和大帝赵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汉赵炳,东阳人。在章安一带修道行医,在民间影响极大。死后在各地海洋河泊等处显圣。南宋时,高宗赵构南渡,累封至白鹤崇和大帝。在江南一带,凡是带有白鹤、灵康、赵侯的祠庙,都供奉赵炳,至今民间信仰极盛。史籍赵炳身世及其灵异的记载,说明他是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也是台州海洋文化的重点人物。  相似文献   

18.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重要的“苏门”文人。他一生的心态曾有过两次重大转型,由早期的用世心态转变为自通判原州起膨胀的悲剧心态和由悲剧心态转变为晚年的庸常心态。这三种心态各是以其权力意志、意义意志和闲乐意志为内驱力的。这三型心态是他一生中各阶段行事为文的心理基础,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后人对其人格褒贬不一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漫话纪晓岚流放乌鲁木齐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768年.备受乾隆帝宠爱的纪晓岚因给其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获罪.被流放乌鲁木齐。《清朝艳史演义》中记录了他在乌鲁木齐生活状况的一些情节,然而却是十分的悲凉、凄苦.本文将主要依据纪晓岚的专著《乌鲁木齐杂诗》对其生活境况进行“自我”分析、求证.以还这位风流名士流放生活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既追求功名仕进,也追求避世隐居,其亦仕亦隐情怀终生存在。他敬仰魏晋贤臣士羊祜、习凿齿、谢安;对陶潜、嵇康、阮籍的行止多所认同;从某些“魏晋风度”中得到精神安慰。可见他与魏晋士有着深深的情结,这是他形成亦仕亦隐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