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2.
平和仄是指中古语音的两大类声调。要明白它,还得先明白四声。 根据传统说法,是南北朝梁代的沈约最先发现平上去人四声,著有《四声谱》。唐人曾对四声作过描写:“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描述虽不甚科学,但可以使我们初步懂得: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阐释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王力先生的论断,理清了中古  相似文献   

3.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4.
“处暑”的“处”应该读什么声调问:某教材注明处暑的“处”读去声(第四声),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读上声(第三声)。请问:处暑的“处”到底应该读去声还是上声?答:处暑的“处”应该读上声(第三声)。“处”读上声(第三声)是动词,如:处置、处分、处理等;读去声(第四声)是名词,如:处所、长处、办事处等。处暑在立秋后15日,阳历8月23或24日。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有“停止”或“隐退…  相似文献   

5.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文与庚青通押,真文与侵寻通押,庚青与侵寻通押,真文、庚青与侵寻通押,寒先与监廉通押,江阳分别与寒先、监廉通押,真文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寒先分别与庚青、东钟通押,侵寻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有些特殊用韵揭示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音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冀鲁官话的保唐片,轻声前能分出阴去和阳去两类,以此为线索,调查有关方言情况,同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声调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去声的演变过程以及入声演变的大致时间做一推测:历史上声调确实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去声调经过了一个去声→阴去(清声母)和阳去(浊声母)→阴去(清声母)、阳去(浊声母去声和浊声母上声)→去声(浊声母清化)的演变过程;全浊入变舒声当在平分阴阳之后,次浊入变去声当在阴去、阳去合并之前,清入声的演变是最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范文澜先生说:“如果没有平仄,就不会有唐以后的文学。”平仄即四声。古人这样描写汉语的四声:“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诗人杜甫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功夫,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对于使用平仄,诗人是十分慎重、异常考究的。在他的诗歌中,当时已经规范的平上去入四声韵部  相似文献   

8.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能显示出宋代通语中浊上变去的进程以及入声韵尾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前人的近体诗创作,遵循的乃是平、上、去、入这古四声,而非完全是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中所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今四声。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古四声中的入声究竟是怎样的呢?换言之,被《康熙字典》称为“短促争收藏”的入声,到底该如何辩识呢?这的确是欲弄明弄通诗歌声律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汉语的声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古时期普遍使用的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无法读出而消亡了,事实上它早已分别演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演化为上声和去声的,今人在进行近体诗创作时,可以暂且不去管它,因为它毕竟…  相似文献   

10.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2.
同素异序词是指构词语素相同而语素顺序互逆的一组双音节词.在诗歌中,关于同素异序词的成因,学术界流行两种观点,一种是押韵、一种是协调平仄,但对于一些处在句中、颠倒前后意义没有变化并且同为平声或同为仄声的异序词却难以用这两种观点进行解释.由于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其抑扬有不同,而平仄又据声母发音部位有清浊之分,文章在前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抑扬清浊说,而抑扬清浊说又是韵律构词学理论的本质.韵律构词学理论弥补了“押韵”和“协调平仄”两种观点的不足,一些同素异序词的成因用韵律构词学理论得到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声及上声变调的教学一直是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流音变的规律,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三种形式的变调:一是两个音节中的前一个上声音节的变调,二是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三是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韵文里去声和入声的押韵情况,利用去声来源于-s尾的理论,分析去入相押的原因以及-s尾最终消失的语音机制和时代。  相似文献   

15.
海口方言入声仍保留中古的-p,-t,-k尾三分的格局,但无论古清入字还是古浊入字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文读音读塞尾入声,白读音中属咸山宕江梗五摄的字,清声母字读变入,无塞音属,浊声母字归阳法;属深臻曾通四摄者无论清浊文白仍读入声。文白分调和韵摄分调是海口方言入声演变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里上声在轻声前的变调较复杂,有的变阳平,有的变“半上”。本文从轻声的性质、类别及词的语法构造意义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认为上声在轻声前一般变“半上”,变阳平的是因为后字不是真正的轻声,而只是“上声轻读”,从而使上声变调规律的表叙更为简洁。  相似文献   

17.
论越语横声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阴平和去声的干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时所犯的普遍性错误的深入研究,发现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时,很难分清阴平和去声,大都读成了既像阴平又像去声的越语横声。本文运用语言调查、语言对比、数据统计和语图分析等方法对此进行定量研究,认为越南学生分不清汉语阴平和去声的主要原因是受越语横声的干扰,并从语音学的角度和利用语言习得理论对排除干扰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二字组词语不同的声调组合方式 ,使前后位声调产生不同的动态变化形式。前位声调的动态变化明显表现在上声调变为低降调和中升调上 ;后位声调的动态变化则表现在调值的明显改变上。后位声调的动态变化更为普遍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沭阳位于苏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交界处,境内各乡镇皆有入声调类,但入声字词在读音和连调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入声向舒声演变方式多样、过程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