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桂阳”考     
“桂阳”作为古老的地名,由来已久,包括史书在内,对其多有误解.而此名如何产生,则更是众说纷纭,难以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参考众多古籍,从地名的源起,到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2.
广东"围"字地名较多,有508个,分布也比较广泛。通过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客家方言地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类地名。不仅广东客家人居住区有这类地名,就是福建、江西客家人居住区也有这类地名。"围"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围"字地名起源于客家围屋。这类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地名词汇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新地名的产生,二是旧地名的消亡,三是地名的更改。而导致地名变化主要有两个动因,一是地名的自然改变,一是地名的强制改变。社会变迁是地名词汇变化的动因,地名词汇则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二者息息相关、时时互动。  相似文献   

4.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现有县市地名121个。这121个地名,大致有山水地名26个,方位地名13个,祈愿地名12个,历史地名50个,特殊地名20个。这一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补充,而且切实反映出河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  相似文献   

5.
伊犁地名在新疆地名谱系中最具特色,学界对伊犁地名有过许多研究。拟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伊犁地名系统构建成果为起点,对近年学界有关伊犁地名的研究,特别是在伊犁地名史源学的探索为重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6.
新晃侗语地名的汉译主要有四种方式: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加意译.汉译的语序通常采用汉语的语序,而古老的汉译地名往往采用侗语的语序.新晃侗语地名汉化的趋势十分严重,主要有四种途径:音译地名转为意译地名,失去侗语特色;音译地名被误读为汉译地名,并在此基础上附会地名内涵;模仿汉语结构翻译侗语地名;用汉语另起新名.  相似文献   

7.
新晃侗语地名的汉译主要有四种方式: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加意译。汉译的语序通常采用汉语的语序,而古老的汉译地名往往采用侗语的语序。新晃侗语地名汉化的趋势十分严重,主要有四种途径:音译地名转为意译地名,失去侗语特色;音译地名被误读为汉译地名,并在此基础上附会地名内涵;模仿汉语结构翻译侗语地名;用汉语另起新名。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地名像中国这样丰富多彩,令人遐想。虽然有很多地名被人为地赋予了很多吉祥安泰或祈求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但更多的地名是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本文试图从江苏省的地名渊源讨论其地理环境特征及变迁。垛有两种解释,用作地名时常指整齐的、成堆的东西。这类地名常见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尤其是兴化、高邮一带比较常见,周边的姜堰、宝应、泰兴、大丰亦有分布。究  相似文献   

9.
唐人在诗歌创作中,广泛使用地名入诗,在地名结构方面有通名、专名和"专名+通名"三种形式。地名范式主要有枚举入诗和对举入诗两种,枚举入诗强调单个地名的独立性,对举入诗强调多个地名之间的内在联系。枚举入诗和对举入诗通常以多种艺术形式在诗中出现,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确立了地名入诗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毕节方言地名词有两大语源:其一为外来汉语地名,包括两种情况,即由汉族移民异地移植的地名(如古南京地名)和按汉语命名方式命名的地名(如府、县、乡、村、铺、伍、所等通名)。其二为借词地名,即源于各少数民族语并已经通用的地名。毕节方言地名系统来源的多元化特征,也折射出其所独具的多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明确规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名保护为什么会引起如此高度的重视呢?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  相似文献   

12.
地名规范化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1986年《地名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到现在,经过近30年的努力实践,我国地名规范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地名使用中不规范现象仍未杜绝。笔者以徐州地区地名为例,对当前地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做了细致的探讨,希望借此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对地名规范化问题的关注,推动地名规范化工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省市、县、乡三级自然要素类地名为研究对象,笔者利用Excel和GIS技术对地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在1657个乡镇地名中共有890个自然要素类地名,占地名总数的一半以上;地名的地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地名分布与地形和水系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指称,因而地名上可以负载很多超地理的信息。本文对永州的地名做一统计、分类,从中观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指出永州地名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名片,而地名则是一个地域本土文化的空间载体。地名广泛存在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因此,地名教学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基础环节。而地名其本身拥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学英语的教材内容在也不局限于枯燥、晦涩的英语词组,变的有内涵、有血肉。本文就中学英语中地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地名系统化和标准化是地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对区域研究、国土规划、国土资源调查等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地名和自然地名的界定、划分及构成要素等是地名系统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凉山州冕宁县境内有很多地名前缀都带ve^33le^33。本文试从地名的传说、地名的源考、地名释义等方面来说明此地名所包含的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言词汇的地名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承德地名的语源考察,发现多民族地区地名有以下特点:1.从共时平面看,汉语地名为主流,少数民族地名以添加汉语元素为演化趋势,表现出多元化、融合性的特征。2.从历时层面看,最初居住人口的民族属性决定了地名的原始语源,但随着民族融合的出现,地名朝着人口占多数的强势民族的语言属性演变,最终形成语言替换或多语合璧地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地名是地理知识的主体,即地理实体的知识标志和符号。每个地名都表示特定的地理实体,并且有自己特定的空间位置;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来由和发展变化历史。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名数量多、分布广、种类繁,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不仅记得住、用得上,而且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地名知识体系,这是地理教学中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的命名,是由特定民族的语言来表达的。从地名的语言背景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曾有过的民族活动的痕迹。地名的民族语源问题,蕴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线索,是我们探究民族史时需要认真关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