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很多人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混用,或者将"以人为本"的"人"误解为政治概念"人民"。文章从"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原初涵义出发分析了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保育"一词释义中出现的"精心"和"经心"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检索语料库,我们发现,"精心"与"经心"在词性和词义方面都不相同。"精心"是形容词,它强调是"态度认真细致;"而"经心"是动词,它强调的是"把……放在心上",二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4.
曹新民 《教育文汇》2011,(12):16-16
"教"是"研"的土壤;"研"是"教"的深入。教科研论文是"研"的成果,是"研"的结晶,是"研"的升华。老师只研不教,误人子弟;只教不研,定会平庸;教和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成长。因此,提倡老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应当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在和外国留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对"不"和"没"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误用,明明该用"不"的地方用成了"没",该用"没"的地方又用成了"不"。下面是我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7.
胡志军 《考试周刊》2012,(26):34-35
"特点"、"特色"和"特征"都可以指"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性质",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同义"并不是"等义"。本文旨在从语义、句法搭配、语用三方面对三者进行辨析,找出三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8.
舒建明 《成才之路》2010,(19):55-55
"动能"和"动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简便而快速解决许多物理问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将动量MV写成动能,或将动能写成动量,造成"动能定理"与"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相混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障碍。为此,本人将"机械能"和"动量守恒定律"两章合在一起,以区别"动能"和"动量"为突破口进行小结,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胜彩 《辅导员》2010,(13):21-22
"子虚乌有"和"空穴来风"是一对反义词,可是,现在许多人常把它们当作同义词用。 "子虚乌有"出自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作者在赋中假托亡是公、子虚、乌有先生三人互相问答。"子"是古人对男性的尊称或美称,"虚"在这里作空无所有解,故“子虚”意为空无所有的先生。  相似文献   

10.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又"和"再"的句法分布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不能互换","又"和"再"的语法分布不同,语义也不同;二是"有条件的互换","又"和"再"的语法分布大体相同,语义有些微差异;三是"完全互换","又"和"再"的语法分布完全相同,语义也相同。  相似文献   

12.
鲁旭蓉 《文教资料》2014,(26):64-66
我们通常把"教育"作为一个词使用,其实,它包含"教"和"育"两重内涵。它们是教育活动的一体两面,"教"是"育"的基础和手段,"育"是"教"的目的和归宿。教育活动的根本在于通过"教"的过程促进"育"的进行,即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和精神人格,以及反思、批判和创造能力的个体,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安华珍 《语文知识》2010,(1):96-96,85
"唯一"和"惟一"大概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混乱的一对异形词了。这种混乱由来已久,"唯"和"惟"本义虽然不同,但自古在限定范围的意义上通用。  相似文献   

16.
成语作为我国古典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在当今现实生活的日常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对成语的运用,大大促进了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误用"现象和"错用"现象。本文中,笔者对"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这一组误用率极高的成语进行了系统辨析。笔者通过此文让大家对"一言九鼎"和"一诺千金"有一个相对明晰的认识,以减少对其的"误用现象"和"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17.
对诗歌中"虚"和"实"这一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无论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虚实互补"这一诗学命题的哲学渊源,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国诗歌只表现"感情序曲"的技法超越了莱辛的"接近顶点"理论。  相似文献   

18.
《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术巨著,也是记载"倭人"的最早古籍之一。《论衡》中"倭人献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与日本交往的一段事迹。但是这段事迹真实与否,一直饱受争议。通过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论衡》的固有名词如"鬯草""白雉""越裳""宛"等的比对论证,可知,王充所谓的"倭人"其实是"东夷"的一种代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倭国"和"日本国"。  相似文献   

19.
施海燕 《考试周刊》2009,(9):149-150
在古典日语助动词中,表示判断语气的助动词有很多,但是就表示"推量、推定"意义的助动词来说,主要有按时间分类的"む"系列的"む、らむ、けむ"和按感觉分类的"めり"、"らし"、"なり"两组文语助动词。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学习者常常混淆这些助动词的用法,难以判断其使用的语境或根据。本文通过例句主要从活用接续、机能和语源等方面对后一组文语助动词"めり"、"らし"、"なり"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异同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对文明这一范畴的研析出发,进而对物质文明与哲学本体论中的"物质"概念及同历史唯物论中的"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精神文明与哲学本体论中的"意识"及历史唯物论中的"社会意识"的关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主观"、"客观"这对概念的的关系,作了概要的辨析。且阐发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界说辨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