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纵横驰骋于中国近代政治、军事、教育、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他在任直隶总督期间,所提出的师范教育思想及进行的实践活动对直隶省近代师范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拟就袁世凯对直隶师范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直隶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体现出课程内容与师德培养目标紧密契合、师德培养的课程占比较大、把修身课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对直隶师范生良好师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借鉴直隶师范教育的经验,当今的师范教育应将师德培养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  相似文献   

3.
直隶是清末新政实施教育改革富有成效和特色的省份,期间培养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直隶师范教育之所以成为师范教育的典范,就是因为在师范教育中,重视了师德的培养.师德的培养主要贯穿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高师范生入学的标准等方面,这些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和师德的完善,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政府(1912年3月---1916年6月)执政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袁世凯政府执政时期处于中国教育由传统逐步向近代化转变的大变革时期,在执政时期,袁世凯政府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始于十九世纪末,其后经历了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探索再到独立体系初步建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近代师范教育形成了诸多方面的专业性特征,其专业性特征对当今师范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代乡村传统教育体制走向终结以及乡村新式教育发展滞后,促使了20世纪2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北等地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乡村教育的发展激活了乡村师范教育.1927年,陶行知先生率先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使乡村师范教育得以在江苏迅速发展.之后,河北以保定区域为代表,各县纷纷设立乡村师范教育机构,特别是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则转型为农村师范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发展乡村师范教育的改革措施,河北成为继江苏之后近代乡村师范教育发展的典型区域.近代乡村师范教育不仅改造了学生,改造了学校,甚至改造了农村社会,推进了近代中国乡村师范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学思想是清末直隶师范教育之师德培养的核心理念。中国经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儒学内涵滋养了当时的师范生,为其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师范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师德教育主旨,吸纳中国经学的精粹,改革师德教育的方法,以便提高师范生的品德与人格素养,最终使其在未来从教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师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作为直隶宪政改革的重要机关,顺直谘议局认为国民的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政治改革的深度,所以应当重视教育在政体改革中的作用。为此,顺直谘议局将启蒙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将师范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目标;将发展教育与兴办实业相结合,从而使直隶的教育改革与政治改革紧密结合。在顺直谘议局的推动下,直隶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劝业道掌管一省农工商矿并交通各项事务。直隶劝业道设立后,为振兴农业采取的一些举措,宣传推广了农业新技术,改良引进了新品种,大大提高了直隶地区棉业产量与质量,培养了一批具有专门农业知识的人才,传播了近代农业知识。此外,劝业道还十分注重林业、渔业的发展,推动了直隶地区农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之后,王文韶临危受命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着力整顿战后直隶政局,本着保全“洋务”人才的原则,建立稳定官僚团队;疏陈统筹北洋防务,积极谋划整顿陆军、添建炮台和筹建北洋海军;力主官督商办修筑卢汉铁路,并筹办铁路学堂;积极筹办近代学堂、发展教育以及支持直隶维新活动。王文韶在甲午战后督直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对战后直隶的稳定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女子师范教育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沿海的江苏得风气之先,在教会的参与和近代实业的支持下,女子师范教育在19世纪中叶已经起步,20世纪初达到高潮。而地处边陲、各族杂居的东北,女子师范教育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的直接干预和资金支持,女子师范教育在清末民初之际蓬勃发展。纵观两地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江苏的女子师范教育源于教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逐步发展,开明绅商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东北地区则主要是在政府督导下进行的。由于时代的局限,两地都存在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在传统观念束缚下师资浪费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2.
习艺所是近代监管罪犯、游民,教其技艺,令其自谋生计的教养机构,清末习艺所的创设受到西方和本土双重因素影响.直隶积极响应朝廷号召,从天津、保定着手创办习艺所,兼以督促各府县习艺所的创设.直隶地区习艺所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运营制度,实现了教养兼施的目的,有效地缓解了治安、就业等方面的社会压力,促进了近代刑狱改革与救济转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代长春师范教育从1906年开端到1937年发展这30余年间的历史,既是我国师范教育从萌芽到成熟的缩影,也是地方师范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不断变化、课程重心不断调整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史。长春府"师范传习所"作为吉林省晚清师范教育的开端,其师资、学制、课程、招生、毕业情况无不是当时吉林地区师范教育萌芽阶段的具体表现。研究长春府"师范传习所",不仅体现了地方师范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更由此反映了师范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12年至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前,是我国师范教育走向近代化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教育宗旨的更新和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师范教育在清末的基础上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师范教育的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在改革中国教育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师范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其师范教育思想对当今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国师范教育始于1696年,到19世纪时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师范教育始于1897年,其后也有 一定的发展。中德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在师范教育管理、师资培养模式、教师待遇和地位 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之后,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各种思潮纷繁复杂集结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之上,而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从中脱颖而出,传入中国后迅速传播并为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所接受。文章从内外语境、传播主体、文化因素等方面尝试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体育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思考的材料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一、日本国体育师范教育现状日本体育师范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因为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对普及教育问题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国民教育体系,体育当时也成为学校的必修科目。1872年颁布了《学制令》后不久,于明治11年10月24日(1878年)成立了第一所培养体育教师的体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人物。他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前的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均有关系。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二十五年中所从事的对外交涉事务更是他一生中主要活动的一部分。在中法战争中,曾经负责过具体对法交涉的李鸿章的思想和活动如何,他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怎样,很自然地成为研究中法战争中必须涉及的问题。多年以来,有关中法战争史的论著一般多  相似文献   

20.
绥远地区的师资培养在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的改革潮流中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演变.其最初只是附设在归绥中学堂之内.迨民国十一年,始建绥远师范学校,绥远地区开始了办专校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的新时期,由此摆脱从属关系而自成体系.然而,附设于普通中等学校举办师范教育,依旧是其主要途径之一,且发展进程艰难而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