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是秦汉时期政府为管理少数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与内地的县同级。《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三十道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或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是历朝历代边界变化较大的区域,也是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而恰好秦汉政府又在这些不易控制的地区设置特殊的"道"机构。这篇文章从汉承秦制、历史地理、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道设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位于蜀郡的湔氐道是一个记载较少的秦汉政区,其地望问题在近代以来引起了争议,迄今为止共存在"茂州说""松潘说""灌县说"三种主要观点。本文认为,秦汉时期湔氐道所在的核心区域应该始终位于湔山、湔水等诸湔地附近,而在今都江堰市一带的可能性最大,其具体辖域在先秦时期应该较为广阔,尤其北境或可抵达今汶川、茂县、理县等地,至两汉时期则大幅缩小。湔氐道是秦汉道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折射出了秦汉道制的兴衰。而《汉书·地理志》关于湔氐道的记载,则还涉及秦汉时期的华夷分界与江源地理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3.
两汉书之《礼乐(仪)志》、《祭祀志》详尽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各种宫廷礼仪,它上承秦汉,下启后世,对中国古代宫廷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研究秦汉制度史的重要资料。由于制度史部分涉及较多典制名物,较为复杂,故点校起来难免有讹误。今就中华书局标点本两汉书《礼乐(仪)志》、《郊祀志》、《祭祀志》16处标点问题进行商榷,以供学界讨论。  相似文献   

4.
秦汉奴婢的户籍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随着秦汉简牍资料的相继出土,对奴婢户籍问题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从简牍情况看来,秦汉奴婢更多地是以资产性质或依附人口的身份登记于户籍,而没有以个人身份登记于户籍。这种情况与奴婢半人半物的身份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秦"道"起源于周时期的开道铺路制度,之后随着秦国对周边地区的不断征伐,逐渐失去了原来开道铺路的职能,演变为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秦国几代国君的努力,先"县"后"道",以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蜀郡严道的设立为"道"制之始,后逐渐在被征服的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成为与"国"、"邑"、"县"属同一级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6.
《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三期发表的臧知非先生《谪戍制考析》一文,对秦汉时代谪戍制度的来龙去脉做了考证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这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笔者在仔细拜读该文后,总觉得其中的有些提法与史实出入较大,现有几个问题提出来与之商榷,限于专业水平,如有不当之处,祈望赐教。 一、谪戍制应当始于商秧变法  相似文献   

7.
秦、西汉、东汉在蜀郡西部置有一湔氐道,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等)。湔氐道又称氐道县,三国蜀汉时先改湔氐道为湔县,后又改为都安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湔氐道是当时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可湔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却是一谜。搞清这一疑题,不仅是研究历史地理之需要,亦为研究川西氐族古史及其关联的都江堰史之首要。 湔氐道、湔县的辖境包括今灌县县城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本无疑处。可从清代以来,在疑古风的影响下,学者多认为秦汉时期的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境。《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条下,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说:故城在松潘厅西北。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卷第一  相似文献   

8.
秦汉社会性质奴隶说与封建说,都包含着真理,但在三个问题上都有所忽略,即把佃农与自耕农统称为农民,并以此与奴隶作对照;把奴隶制与地主制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此消彼长;仅争论奴隶占秦汉总人口中的多大比例。按马克思理论,一定的生产关系如能决定社会中其它一切生产关系的地位和影响,则能显示出社会性质。秦汉时期奴隶制、封建地主制和自耕农制三种经济长期并存,地主制与奴隶制实力相当,两者共同占社会经济主导地位,共同决定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因此,这两者决定了社会性质,即:秦汉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中国地方政区沿革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玄宗时把“府”加入到地方行政区划中来,唐太宗时设置的“道”和唐睿宗时变成正式建制的节度使辖区(方镇)在唐朝后期逐渐跃居州(府)之上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使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逐渐由简单的州——县二级制经州(府)——县二级制最终转变为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府、道和方镇(节度使辖区)成为地方政区对后世地方政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84-84
秦汉时期,黟、歙二县县境究竟有多大?至今仍是个史学难题。最初设县,并不明确划分地界,而是在一个政治、经济中心设立县治,县治势力达到的地方就归它管辖,两个县或几个县势力碰头处,就是它们的分界线,任何县的势力都没有达到之处,称荒蛮之地,哪个县去开发,就归哪个县。秦代整个皖南只设有黟、歙二县,它们的势力究竟达到了哪里,是个未知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百蛮遵道》石刻分别位于昭平县城西北6.5公里的桂江铜盆峡西岸和与之相距70公里的钟山县英家镇思勤江故道旁,同属西江流域的桂江水系。通过对"百蛮遵道"石刻历史背景的梳理,指出桂江流域各民族间不断迁徙、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共生共长的历史轨迹,认为它们是明代中央朝廷与瑶、壮等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交往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明代少数民族反抗朝廷统治斗争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管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将道具体化为精气,认为人的身体与“精气一惠惠相关,并以此来回答《老子》关于人怎么能认识天道以及如何认识天道问题。因此“身体”成为理解其“精气说”一个重要的角度。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围绕身体和天道(精气)的关系,对《管子》的“精气说”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史研究者的素养是教育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应兼备史学的厚实学理修为和教育学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史研究者五维素养的内涵为:由兴趣触发之"才"以撰教育史之文;勤于习练之"学"以练教育史之事;富有创新性思维之"识"以见人所不见;责任担当之"德"以求教育史之公;理解与觉悟并存之"道"以适天下育人之用。五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其次序为:才、学、识、德、道。探讨五维素养是为培养卓越的当代教育史研究者提供学理支持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5.
环县道情皮影戏流行于甘肃环县及周边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打击乐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将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打击乐分类,并逐一介绍其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对于"文"与"道"关系的传统观念总结,"文""道"之争则是长期困扰语文工作者的问题。要回答"文"与"道"的关系,研究者需要回归到它们的原义,分析它们意义变迁的历史,从而在语境中明晰它们的具体所指。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文"和"道"的含义已经今非昔比的现状与内含的矛盾之时,应当回归到语文生活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与"道"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郊寒岛瘦"是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郊与贾岛本非同辈诗人,自苏轼出自个人趣尚首创"郊寒岛瘦"说,始有是非高低之争.然考诸史实,唐人虽曾以"寒"、"瘦"喻郊、岛,却皆是言人,而非论诗.从韩愈等对孟郊的极口推重更可知,孟在当时的诗坛地位实高于贾,贾不能与孟并称.  相似文献   

19.
从《山海经•海外南经》禹曰一段话,可以一窥远古华夏先民的宇宙观。主要为:一、宇宙时空无穷无尽,既千变万化,又循环有序,是一个统一体;二、宇宙乃是万物生命的载体,万物各具个性,生死循环,往复无穷;三、宇宙以人为中心,人类的杰出代表“圣人”能认识和掌握宇宙规律“道”,用以指导实践活动。上述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包括“道”和“德”两个范畴。老子的“道”主要是指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天性和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本质所在。老子的“德”即“得也”,他认为无所得才是真正有德。老子的“有德”指的是“善”与“信”、“慈”与“俭”、“弱”与“不争”。老子的道德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诸多启示:“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主张的是榜样的力量、以身作责和自我修养;应当注重道德修养的层次,应该从最基础自我道德修养做起;“抱怨以德”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