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我国电视剧市场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对电视剧题材和剧本的甄选越来越严苛,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对优秀电视剧的抢夺达到白热化,制作公司蜂拥而上跟风抢占市场,实际完成的电视剧成品创作质量普遍不高。必须健全电视剧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电视剧质量评估体系,促成更多优秀电视剧问世,以满足各层面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
石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09-110,112
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家,N次方》的台词中有很多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但并不影响交际的进行,通过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角度分析电视剧《家,N次方》的经典台词,发现此原则同样适用于对电视剧台词的赏析,这部电视剧也正是通过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使台词幽默经典,使电视剧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从而更加生动地体现了电视剧主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电视剧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及其行业管理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进程的脉络分析和对电视剧行业管理的模式研究,形成对我国电视剧行业现行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价,最终在管理效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理论,对电视剧行业管理如何主动适应电视剧行业的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发展态势,主动适应并满足公民社会构建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可行性路径的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是电视剧创作的基础。中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字文明与文学成就,与韩国电视剧比较,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征。而韩国电视剧剧本创作是从属于电视剧生产工业的一个环节,主要功能是设定故事框架。韩国“边写边拍”的制作模式使优秀编剧的核心作用及其影响力贯彻整个电视剧制作过程始终。通过对中韩两国电视剧剧本创作的比较,可以为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活动包括电视剧创作实践和电视剧研究两个部分的内容。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前者的繁荣和后者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电视剧创作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以及整体的、全面的和科学的电视剧观念的确立,电视剧研究的逻辑分类也日益在“电视剧史”、“电视剧批评”、“电视剧理论”和“电视剧学”四个部分中丰富地展开。对此,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对这四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与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电视剧进行正确评价,提高电视剧评价的质量,建立合理的电视剧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建立电视剧评价体系;其次,对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具体应用步骤;最后,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电视剧进行评价,检验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已是一种半强制性的社会宰制,看电视几乎成为所有人必需的生活方式之一。虽然电视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似乎成为问题,但电视剧的文学性无可置疑。因此,从文学理论的经典范畴之一的真实性对电视剧的覆盖和阐释,说明文学理论之于电视剧还是有所作为的。电视剧的真实性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即剧作家及导演所设想的真实性,演员表演的真实性,受众感受的真实性。生活真实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剧作家、导演、演员及受众,根据他们各自的人生体验及对生活的了解,体悟到的生活法则,属于他们对电视剧真实性的"前理解"。所谓的"原生态电视剧",其实也是无力于艺术提炼和艺术创造的托词和结果。当下的电视剧研究有过于形而下化的倾向,亟需获得基本的价值庇护和理论支持,而文学基本理论的介入,将有利于电视剧整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剧经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目前已形成了年产1500部左右的生产能力,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平庸甚至是粗陋之作,但优秀作品却不断出现。继1987年中国电视剧开始出口之后,国外观众对中国电视剧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电视剧生产的历史作一些回顾,以便探讨电视剧艺术的创造奥秘,进一步钻研电视剧生产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古代小说给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电视剧也对现代人接受并认可古典文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以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拍摄的电视剧为例,阐述电视剧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传播的影响。无论对古典小说研究还是现代传播学研究,这一课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6):143-148
电视剧作为当下流行的文化式样,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地电视业不可或缺的特色产品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电视剧就已经在东南亚电视节目中大受欢迎.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电视剧是当地观众娱乐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电视剧进口主要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从2000年开始,引进自中国和日本的电视剧逐渐增多,随后,从亚洲其他地区和拉丁美洲进口的电视剧在马来西亚全方位流行开来.笔者试图对亚洲电视剧在马来西亚国内受众的快速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进口亚洲电视剧对马来西亚电视节目构成的影响,主要研究这些节目在何时何地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传播媒介,报道新闻仍然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新闻节目历来就是电视节目的主体,而且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电视台的实力。随着电视栏目化的发展,新闻已经逐步渗透于各类电视节目中。集新闻、知识、服务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节目样式成为一种新趋势。因此,节目编导愈具备新闻意识,节目的内容也就愈能贴近社会生活,愈受到观众的好评。探讨服务性电视新闻这个节目新样式的发展前景,有利于我们提高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南电视现象”是指湖南电视在新的体制下所形成的竞争格局,是通过市场运作整合注意力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电视品牌效应,是大众文化潮流和消费时代催生的一种审美文化。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湖南电视取得了引领时尚的显赫地位。湖南电视现象的产生有着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虚无主义的社会心理背景、境外媒体文化的影响。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以受众为中心等典型特征。教育电视媒体作为新媒介生态下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亦由传统电视发展为网络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态。教育电视新媒体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以受众为中心,强调受众参与创造信息,因此,互动成为教育电视新媒体研究的核心问题。教育电视新媒体包括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三种形式。目前支持电视媒体交互的常用技术有IPQAM和IPTv两种,但两者支持交互的传输机制有所不同。前者将音视频信息和互动回传信息通过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后者均使用IP信道进行传输。为了提高教育电视媒体互动的质量,我们应采取积极的互动策略,如促进各种信息渠道融合,加强互动过程监控,精心设计互动内容,吸引受众长期注意等。  相似文献   

14.
电视讲座语言要根据传播学、心理学、演讲学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在易先生的电视讲座语言艺术中,时尚、幽默以及蕴涵哲理的"嘉言錦句"不仅集中反映讲授者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反映了讲授者的演绎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座的效果。所以,充满魅力的电视讲座语言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电视新闻娱乐化已成为大众传播活动的潮流.同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也出现了电视新闻娱乐过度的现象,给社会、受众以及媒体自身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入手,深入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应把握好公信力和人文关怀两方面的限度,以期对大众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电视国际传播活动的空前活跃,而我国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在方法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力图通过对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中已经较为成熟的民族志方法的梳理,找寻其与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实现对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评论影响力是衡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社会效应的重要指标。其中,收视率是影响力的外化与显在形式,公信力、思辨力、感染力是决定影响力的内在因素。要解决目前电视新闻评论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和“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区分目标受众的层次性,打造评论品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美剧风行全球,成为各国观众关注和追捧的对象。精彩的影视文本是美剧的制胜法宝,而人物则是影视文本戏剧冲突的核心,是剧集的灵魂,只有人物出彩,剧集才会好看。美剧的高度产业会使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物设置模式,本文尝试对几种典型的人物设置模式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对国产剧的文本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电视作为最具有舆论引导力的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连接电视传媒和受众纽带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论是出于提高节目收视率的考虑,还是出于节目本身迎合受众审美要求提高的需要,他们与广大电视受众的交流尤为重要。然而囿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主持人无法做到完全、公开、及时地与受众交流,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主持人如何与受众交流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户外电视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媒介形式,它对于传统电视来说有自身的特性。它改善了传统电视的空间缺陷,弥补了户外不能接收电视的空白。从四个方面对户外电视进行分析:户外电视媒体的受众;户外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户外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关系;户外电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