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人刘大(?)写了一篇《论文偶记》,提出了文贵奇,文贵变的论点。这的确是经验之谈。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及“异史氏曰”,都讲究奇,讲究变。文贵奇,要与众不同,不落窠臼,立意不落俗套。蒲松龄的孙子蒲立德在《聊斋志异跋》中就提到:浦松龄“撰古文辞,亦往往标新领异,不剿袭先民”。这样的例子在“异史氏曰”中是不少的。例如:在《杨大洪》这篇故事之后,他写道:“公生为河岳,没为日星,何必长生乃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为公悼惜。余谓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一圣贤,解者必不议余说之傎(颠)也。”此等议论,很有新意。《聊斋》中  相似文献   

2.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在她那浩翰的古典文学宝库中,保存着无数优秀的珍品,它们就像夜空里闪烁的群星,绚丽多姿,光彩夺目。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那些星星当中引人注目的一颗。《聊斋志异》是一部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近五百篇。它是清朝初年的文学家蒲松龄耗费了毕生心血,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的。《聊斋志异》文字精练,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形象逼真,具有独特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让人有“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之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异类能知恩图报,感恩酬情。这里所说的异类,是相对于人类而言,在神话视野中指仙神鬼魅、动植物精怪等观念性对象,在现实性视野中则指原生态动植物等。《聊斋志异》之所以能在众多有关报恩酬情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主要在于它描写了大量异类报恩酬情故事。据笔者初步统计,《聊斋志异》中涉及异类报恩酬情的作品有一百余篇。可以说,正是由于《聊斋志异》中的这些异类报恩酬情故事,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浏览了多年没有看的优秀古典小说集《聊斋志异》。大概是职业的习惯,我从蒲松龄写《聊斋》想到了新闻采访,从中颇受启发。蒲松龄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采访员。《聊斋》中的作品篇幅短小,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这些材料是怎样搜集到的呢?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曾有很好地说明。他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者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蒲松龄说,自己为干宝,苏轼有着同样的爱好,喜欢搜集神奇怪异的故事,听到以后就记下来。久而久之,各地的朋友也给他写信说故事。于是越积越多,终于编成《聊斋》巨著。根据他的自述和作品来看,他的材料主要有四种来源:一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二是作者亲友  相似文献   

5.
提《龄聊斋志异》人们总会想起蒲松,蒲松龄花费一生时间,呕心沥血,书写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全书共有491篇短篇小说,题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十分生动,故事情节十分离奇,描写极其细腻,已经成为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郭沫若在读完《聊斋志异》后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称《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在整个《聊斋志异》中,主角就是花妖狐媚,这也是《聊斋志异》也称《鬼狐传》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出身于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的蒲松龄,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功名上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对现实极度不满,所撰《聊斋志异》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公元一六四○-一七一五年),山东淄川蒲家庄(今淄博市)人,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他的作品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和《聊斋俚曲》等著作。蒲松龄二十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成书在四十岁前后,以后又不断增订、修补,年五十始写完。在这样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人竞传写,远迩借求”,流布很广,所以《聊斋志异》版本较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版本研究骆伟(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笔记体小说,也是蒲松龄倾汇半生心血的代表作。由于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境界瑰异,因而在文坛上久负盛名。自《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一经问世,就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1984年5月初,北京晚报的记者访问诗人艾青时问及写作情况,艾青说:“写诗要有灵感,没灵感就不写了.”这里说的灵感,就是兴。“无兴不强作。”写诗是这样,写杂文、短文、评语、按语也是这样。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五百篇故事,但在故事后面写了“异史氏曰”的也不过一百七十多篇。他并没有按固定的模式,在每一篇故事之后都加一个“编者按”,而是有兴则写,无兴作罢,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兴而强写,就不免乏味,或失之于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古典短篇小说集,它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它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一,是写得精炼。作者往往在很短的篇幅里,能够相当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曲折,结构严谨。这些,都值得新闻工作者研究、探讨,从中汲取一些对新闻写作有用的东西。本文写作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同治11年(1872)的《即墨县志》,是在明万历版、清乾隆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其《杂稽志》之《拾遗篇》有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文一则,无标题,全文如下:郭华野先生以清鲠受主知,再起总治荆楚,行李萧然,途中人不知为贵官也。适有新令赴任,道与相值,驼车二十馀乘,前驱数十骑,驺从以百计。先生亦不知其为何官,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无不受到蒲松龄个人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就《聊斋志异》渴望关怀的心理意象加以探讨,探究创作中蒲松龄内心能量如何通过意象得以发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这样一段话:“《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人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  相似文献   

14.
《商界》杂志于1994年创刊,隶属于重庆文资公司,以普通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发行面最广、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本文以2012年《商界》杂志"人物"专栏中的"商界明星""、炫商人""、环球人物"三大板块28篇报道为例,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和模式。热点事件构筑传奇故事财经人物报道是以经济活动中卓有  相似文献   

15.
姜亚沙 《图书馆》2000,(3):74-75
稿本《聊斋志异》共四册。清蒲松龄撰。今仅存一部,藏于辽宁省图书馆。蒲松龄(1640-1715),一生著述甚富,除了风行海内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词集一卷,杂注五卷,戏三出,俚曲十四种等各种体裁的作品。《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全书共四百九十余篇。它与《红楼梦》共同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二百多年以来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有六十多种版本流传于世。现存较完善的抄本有乾隆十六年(1752)铸雪斋抄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本。著名的评注本有吕恩注本、何垠注本,何宁奇评…  相似文献   

16.
出版源头的景观--读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古籍号称有十余万种,这知识的宝库是怎样积淀起来的?古人是怎样编撰图书的?如果拿这个问题去询问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多少可以回答一点道道出来。例如,《诗经》是搜集当时的民歌汇集而成的;《史记》是司马迁蒙羞受辱后发愤而作的;《聊斋志异》的一部分是蒲松龄在路边摆了个茶摊,向路人收集而来的。这些回答并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除了了解这些常识之外,还应该知道得更多一些。知道这些知识,对于做好今天的出版工作,是大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罕见的。在这一人物画廊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他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魅,但多具人情”。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目眩。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聪慧,或天真无  相似文献   

18.
王少华 《档案》2017,(8):27-31
在《聊斋志异》中,《连城》是一篇颇为耐读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小说通篇洋溢着"知己之爱"。尽管从蒲松龄提出这一命题三百多年来,各种解释解说众多,但大家一致认为小说描写和歌颂的是男女之间置生死于外的"知己之爱"。也就是这种爱情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也可以为之死而复生。在小说中,作者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内容,具体地描写了乔生和连城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在人物思想、性格的发掘上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过一本《蛰居散记》,其中一篇回忆了一个叫胡咏骐的商人,郑先生说:这不是一个孳孳为利的普通商人——“他看得远,见得广,想得透彻。他知道一个商人在这国难时期应尽的责任是什么.他的一切措施,一切行动,都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前提的。他从事商业近二十年,但他的经济情形也仅足够一家温饱而已、而对于爱国事业,则无不竭力帮助着;比千万百万富翁所尽的力量更多,更大!”  相似文献   

20.
《聊斋杂记》(以下简称“《杂记》”)与蒲松龄先生所著《聊斋志异》半部原稿(以下简称“《志异》半部原稿”)均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志异》半部原稿一九五五年已由文学古籍刊行社付诸影印,出版发行,而《杂记》自入藏原东北图书馆(现辽宁省图书馆)至今三十余年中,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除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是由于三十余年来,《杂记》在真伪问题上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或否定。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刁云肢同志《蒲松龄的一部轶稿聊斋杂记》一文,这是目前第一篇专题介绍《杂记》的文章。作者在肯定《杂记》确为蒲氏“轶著”的前提下,对其内容作了简要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