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振宇 《大观周刊》2012,(50):326-327
江西省境内宗教盛行,风俗繁多,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宗族因素铸就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并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资源。近年来,受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江西省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出现参与人员身份变异、宗族崇拜功能弱化、活动指向功利化等问题。使其维持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民俗体育亟需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冲破这些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促进催生我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民间仪式戏剧的发掘及其文本资料的收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中国戏剧文本与环境的关系。戏剧演出是明清时代江南社会的主要文化表象。组织戏剧演出的主体就是宗族,因此宗族社会就成为明清戏剧成长和生存的主要空间。本文将结合空间和文本两方面探讨宗族戏剧。先从宗族的生活和祭祀空间入手,考察宗族戏剧的演出空间及其意义,再深入探讨作为宗族文化表象的宗族戏剧在文本中所反影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为解答礼物之谜,莫斯以"惑"为例,从精神维度阐释"驱动馈赠的力量"——礼物之灵。由于"惑"含义、功能的限制和缺少更多事例,礼物之灵往往被局限于物灵,仅解释回馈,具有浓郁的理想性,需实践化——与事例结合以完善其含义与功能。盘县大拨米村彝族丧礼人情簿记载着丧葬礼物的馈赠——村寨、随礼者、礼物,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充分体现丧礼礼物的稳定性、限定性和丰富性。这些特点虽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却是由祖灵信仰决定的。三魂观、祖灵威力崇拜、隆重盛大的丧礼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祖灵信仰,并决定丧礼礼物的特点,详细体现了祖灵信仰影响丧礼礼物的内容、方式,可补充礼物之灵关于祖灵、神灵的内容,完善礼物之灵。  相似文献   

4.
陈雪  宋健 《现代视听》2011,(9):51-53
卡梅隆导演的力作《阿凡达》从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多重隐喻、后殖民时代影像表达、人性光辉和原始崇拜等方面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剖析出了电影里"影射了真实世界"这一命题。最后指出,人类应当对自然充满敬畏,应当与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陈雪  宋健 《东南传播》2011,(10):104-105
卡梅隆导演的力作《阿凡达》从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多重隐喻、后殖民时代影像表达、人性光辉和原始崇拜等方面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剖析出了电影里“影射了真实世界”这一命题。最后指出,人类应当对自然充满敬畏,应当与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华 《大观周刊》2012,(30):27-27
萨满教是原生性宗教,是崇奉多神的原始宗教。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的,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以及彝、景颇、裕固、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此外,欧洲、美洲和非洲的许多民族中,也曾存在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分布之广,存在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人为宗教所不能比拟。狭义上的萨满教为阿尔泰语系,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相似文献   

7.
邓全召 《大观周刊》2013,(8):7-7,10
华夏民族姓氏的产生源远流长,发展分支从多,以姓氏为纽带的血缘关系永远也无法割断。姓氏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从古到今,华夏子孙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字形字音都不能随意更改,就像古代人崇拜图腾一样,崇拜自己的姓氏,因此,姓氏成为血缘关系传承的一种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8.
典籍筋滥于人类文明之始,是人的创造物,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获得了独立于世的意义,为自然之物,无需顶礼膜拜,也不必禁焚抽毁,然而在历史上,典籍的命运神秘莫测,或被神化,或被禁毁,典籍崇拜现象时有发生,祭书即是现象之一。祭书是指将古代典籍当作祭主行奠祭祖的一种仪式,它反映了古代读书人对典籍的尊崇心理。祭书之名,虽始见于清中叶,但将典籍作为祭主来祭拜,早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南齐书·臧荣绪传》记载,臧荣绪幼年孤苦,纯笃好学,为当时的高逸之士。“荣绪停爱五经,谓人口:‘昔吕尚奉丹书,武王致斋降位,李、释…  相似文献   

9.
金石 《青年记者》2016,(30):46-47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热点,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话题.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确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并以此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应对自然心存敬畏之情”决不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而是经过缜密的哲学反思且可受到科学支持的合理信念.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仅需要一场伦理学革命,而且需要一场世界观革命.  相似文献   

10.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更不同于西方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抓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抓住了中...  相似文献   

11.
只做平凡人     
阅世间百态,览芸芸众生,声名显赫者有之,庸庸碌碌者有之,乐观豁达者有之,勾心营党者有之。巧心设计人生似乎成为生命中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渴望赞许、青睐、羡慕,甚至崇拜,可谓证明尊贵人格之最有力论据。追名逐利中人类渐失自我。不甘平凡,故做姿态已形成一种理念:独立特行、  相似文献   

12.
刘力恺 《大观周刊》2012,(3):15-15,8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艺术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一般的艺术”、“美的艺术”。他将艺术与自然、科学、手工艺区别开来,指出艺术是自由之物,而非自然之物、雇佣之物。康德在肯定艺术因筑基于理性之上是一种自由艺术后,又指出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的是美的艺术,是自由和自然的统一,是一种当它同时显得像是自然的艺术,是带有无目的性的形式合目的性的艺术。艺术尽管有客观实在的目的,违背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当艺术由自由艺术成为自由与自然统一的艺术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绝对界限就消失了。正是这种自由和自然的统一,使艺术完成了一般与特殊、直觉与思想、想象和理性的统一从而提供了向自然目的论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13.
彝族支系俐侎人居住于西南边陲的山地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崇拜体系。其主要表现特征是系列庙文化中体现的无生命崇拜、以松树崇拜为代表的植物崇拜、以狗崇拜为代表的动物崇拜。这些崇拜既体现在岁时节庆、神话和民俗之中,也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反映了俐侎人所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中,如果我们像老子一般,找回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不盲从,不随意崇拜,从而能"结绳以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生活自然会幸福又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新春时请狮队祛邪祈福是梅州客家地区一项传统民俗,称作"打金狮"。它与梅州地区的宗族社会密切相关,打金狮的一套仪式呈现出人们从家到宗族到祖先之观念的特定意义系统。由于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剧,造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打金狮习俗的消亡。随着当前的宗族复兴,金狮参拜成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下,文化政策与地方文化生态的变迁应该相适应,以促使该民俗活动在节日生活中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16.
杨雯 《大观周刊》2012,(49):18-19
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盛行本主崇拜,每村每社都有各自的本主庙。本主神多种多样,有祖先、英雄、石头神、树神等等。甚至融入了许多佛教神袄,白族人民出于自身的理解和需要将之改造成了本主崇拜的一部分;同时,正统的佛教本身在大理地区也很兴旺。佛教与本主崇拜融合并互补,成为白族人民的主要信仰。本文将主要考察云南大理地区白族本主崇拜和佛教的融合情况,并分析其融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家谱档案,是以同宗共族的血亲集团为记录对象,记载本宗族氏系和事迹的专门档案,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19.
病毒有灵?     
历史上,千千万万人无助地面对自然灾难时,就曾把这些自然灾难看作是有灵的——把什么东西看作有灵,就是“放大”了这种东西,同时“放大”了人类恐惧。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物之间关系的探索是研究当代自然崇拜面貌的重要路径。云南凤庆彝族俐侎人与茶树的关系主要体现于茶树传说、茶业和茶树献祭仪式等茶俗。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俐侎人与茶树的关系呈现出动态的特征:茶树最初因俐侎人的报恩情感获得神性,献茶树成为俐侎人持续获取恩惠的手段;去神圣化后,茶树成为俐侎人改造和劳作的对象;重获神灵地位以来,茶树成为俐侎人表达族群身份和文化的象征符号。自然物不是自然的,而是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非是自然崇拜的旨趣。当代自然崇拜所呈现的面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意图,以敷衍、挑选、组合等方式,在不同场域积极地创造人与自然的多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