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著作中,都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杨守敬,以及他成就的一桩大事业——日本访书。杨守敬(1839或1840一门匕),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今枝城市)人。在他7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尽管生活常常窘迫,求什也屡遭不第,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杨守敬研究学问,涉及非常广泛,从他流传于世的80多种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历史地理学、版本目录学、金石学、校勘辑佚学、经学、小学等学科上都有不凡的建树。他还擅长书法,尤精行草,对书法理论也提出过独到见解。因而深得海内外学…  相似文献   

2.
正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到日本研习书法,在与日本书法界的交流过程中很快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他们书写实践研究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先秦两汉的镌刻文字和明清两代墨迹文字上,全然不见如我国长期以来对魏晋及唐宋书法的情有独钟,并且更知道了一个书法的专属名词——"明清调",用来特指明末清初间以张瑞图(1570—1644)、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书法的故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高层次书法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相比之下书法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显得薄弱。而与我国一海之隔、同为书法大国的日本在书法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且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直至当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书法教育体系,实现了多层次发展,即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三个层面齐头并进。普及教育是范围最广的书法教育,它使书法成为日本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职业教育包括师范教育和专业技术教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化》2013,(4):I0001-I0004
日本书法渊源于中国,而又有独特的发展。日本历代书法家们一边从中国浩瀚的书法传统中吸收营养,一边大胆创新,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背离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又具有日本特色风貌的书法历程。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二书法大国的日本,其在书法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我国读者学习和借鉴。嵯峨天皇简介嵯峨天皇为日本桓武天皇之皇子,平城天皇之皇弟。生于延历五年(786年),驾崩于承和九年(842年),享年57岁。嵯峨天皇自幼好学,博览经史。诗文书法,皆成绝伦。与空海、橘逸势合称"三笔"。  相似文献   

5.
正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发源于中华,辐射东亚,千百年来几经变革,已然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由之也产生了不同的称谓。相对于中国的"书法",日本称之为"书道",韩国称之为"书艺"。称谓的不同虽然表示认知的相异,但是在"书法作为艺术现象的同时也体现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一点上,还是达成了共识的。也正是基于此,20世纪初日本曾就书法为艺术现象还是学养修炼展开过论争,而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任贤纳谏,励精图治,且又酷爱书法,推崇二王。书法界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斗,初唐书法家中就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及薛稷最负盛名,史称“初唐四家”。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湖南长沙县...  相似文献   

7.
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日本朝日新闻社、日中友好会馆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现代书法20人展暨第46届日本现代书法20人展》于今年春意浓浓之际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此展于今年初已在日本成功举办。笔者有幸和参展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同去日本参加该展开幕式,在与日本书法家的深入交谈中,我们深感日本书法家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有其独到的理解,而他们创作心态的宁静,也与中国书法界一些人的浮躁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如何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始终思考的一个共同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就是对中国的书法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往哪里创新的问题。中国的书法艺术,始自商代,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之所以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其代代继承,代代创新,代代与时俱进。正因为如此,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产生和造就了一个个书法名家和一大批书法名作。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卓越典范,他们成其大才的艺术道路,也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历代的书...  相似文献   

8.
杨守敬(1839- 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书法家、藏书家。他一生埋头学问,著述宏富,收藏丰硕,书艺精湛,其书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2013,(5):I0001-I0004
日本书法渊源于中国,而又有独特的发展。日本历代书法家们一边从中国浩瀚的书法传统中吸收营养,一边大胆创新,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背离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又具有日本特色风貌的书法历程。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二书法大国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化》2013,(3):I0001-I0004
日本书法渊源于中国,而又有独特的发展。日本历代书法家们一边从中国浩瀚的书法传统中吸收营养,一边大胆创新,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背离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又具有日本特色风貌的书法历程。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二书法大国的日本,其在书法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我国读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书法教育始于汉字的引进。由于汉字传入日本先于教育机构的设立,因此日本书法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不是学校,而是宫廷。书法教育被上流社会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手段,直到江户时代随着庶民教育机构的发展,书法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逐步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故人旧忆     
张中行 《世界文化》2013,(10):31-33
马一浮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对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我同马一浮先生只见过一面,不能深知,严格说没有资格谈他。可是想到另一种情况:马先生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比鲁迅先生小一岁,他们都是绍兴人,并且一同应过县试,马先生名列案首(榜上第一),鲁迅先生屈居二百  相似文献   

13.
正"千百年来的古代社会,中日两国的学者都极力提倡上下贵贱名分之说,归根到底,无非是想把别人的灵魂移入我的身上。"一看到一万日元(日本纸币最大面额)上那个日本人的头像,许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以为是哪位天皇。其实他不但不是天皇,甚至连官也没当过,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级别"的学者而已。能够登上这样大面额的纸币,足以证明他的重要性。确实,他是近代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很多读者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可能很多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字和中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0,(12):10-11
<正>最初听到谢甫琴柯的名字,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从父亲自前苏联带回的《谢甫琴柯画册》上。那时年纪还小,只记得他是19世纪乌克兰著名诗人、画家。待我们捧读戈宝权译的《谢甫琴柯诗选》,并渐渐走近他,已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记得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满腔热诚地推介了拜伦、裴多菲等一批19世纪"立意在反抗,指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们对极端天气已不再陌生,2019年的第58界威尼斯双年展上,来自日本、立陶宛、基里巴斯、菲律宾、法国及北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展现了他们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天气是最适宜、最安全,也最让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避免尖锐的评论,这也正好呼应了本次双年展的主展题目——"愿你生活在有趣的年代"。相较于当今争议话题所带来的分歧,本次展览采用了一种更加温和谦逊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在一些外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常能看到段建国的身影。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的段建国,自幼酷爱书法,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徐柏涛、刘宝柱门下,临池不辍,孜孜以求。他初习唐楷,复追魏晋,勤奋创作,潜心耕耘,颇得书法之真谛。因其博览群书,细心精研书法理论,对左右悬肘挥毫等技法,心领神会,运笔自如,颇有收获。段建国善书行草,其作品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不但字型端庄有力,且行笔典雅舒展,深受专家好评。其墨宝,多次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作为馈赠外国友人的文化礼品。近年,他的作品还被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  相似文献   

17.
正杜甫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早在唐代中后期已经名满天下。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他的诗歌广为传唱,成为诗界的楷模。他也因此受到后世历代文人的膜拜,被人们尊为诗圣,在中华诗歌发展史上曾与李白被誉为双峰并峙,成为永久的典范。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杜甫与杜诗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唐诗杂论·杜甫》)。杜甫的一生几乎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活。他以诗为生  相似文献   

18.
士澍先生自幼习书法、篆刻。早在1964、1965年,就于北京市少年宫书法比赛中获奖。近20年来,他的作品,几乎每年都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类大展。他的书法,真、草、隶、篆无不精,以篆书为最,且以柔软的鸡亳为之;其篆刻曾兼收各家,现已具备自己清新典雅的格调,自成一路,且从规矩中脱化而出。关于这些,大家可从其作品中品味,孰优孰劣,无须我来评说。我要说的,是他的人品素养和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11月29日,日本战后第7位首相、被誉为日本"战后保守巨星"的中曾根康弘在京都一家医院去世,享年101岁。中曾根康弘任首相期间,首先提出了"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致力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济上,他大力推行日本国有铁道、电信电话公司、日本专卖公司等三大国营机构的民营化。同时,他强化日美同盟关系,称日本要成为美国的"不沉航母",并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建立起密切的私人关系。逾百岁高龄的他,亲历了日本大正、昭和、平成  相似文献   

20.
正周作人的一生与日本文化有着深刻复杂的关系,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曾评价其为"最早具备日本修养的人",周作人研究专家木山英雄也在《周作人与日本》中指出:"论及日本与日本文化关系之亲厚,无人能出周作人之右。"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公认的"日本通",致力于日本学术文艺的译介、研究,将日本文化的影响与个人的思想、气质融通,成为新的有机整体,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初识夏目漱石1885年1月16日,周作人降生于浙江绍兴东昌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