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每当封建王朝初建之时,统治阶级大都实行过休养生息政策,如较为典型的有西汉初、唐初。这是因为国家初建,经济残破,政局未稳,人心动荡之故。宋初也同样面临这一局面。所以,宋太祖、太宗二朝在某种程度上也实行过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使这一政策与汉、唐有别,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宋初统治者的休生养息政策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相辅相成,构成了宋初四十年励精图治的主要内容。一、宋初休养生息政策提出的历史前提宋承五代乱局,立国之初,政治、经济形势均不安稳。五代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武人骄横,兵士拥立或废黜皇帝之风颇盛。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正是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赵匡胤当上皇帝,建立宋朝,与汉高祖、唐太宗是大不相同的。后者靠的是南征北战的赫赫武功,统国治民  相似文献   

2.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 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相似文献   

3.
洛阳处天下之中 ,挟崤、渑① 之阻 ,当秦、陇之襟喉 ②,而赵、魏之走集 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 ;有事 ,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 ,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④ 之间 ,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 ⑤者 ,号千有馀邸⑥。及其乱离 ,继以五季⑦之酷 ,其池塘竹树 ,兵车蹂蹴 ,废而为丘墟 :高亭大树 ⑧,烟火焚燎 ,化而为灰烬 ,与唐共灭而俱亡 ,无馀处矣。予故尝曰 :园囿⑨ 之废兴 ,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 ,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 ;洛阳之盛衰 ,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则《洛阳名园记》之作 ,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  相似文献   

4.
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什么是创造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论述新教育与旧教育同发明的关系时谈到:“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故发明之则常新,还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发明”的含义,“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象征。然后  相似文献   

5.
正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1,当秦、陇之襟喉2,而赵、魏之走集3,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之间4,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5,其池塘竹树,兵车蹂  相似文献   

6.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章说: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1](P584-588)这一段话有三个"故"字:"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苟求其故",如何解释?一般认为这一段话应该是批评当时的种种人性论的,第一、二个"故"字意思相近.  相似文献   

7.
琅邪王氏兄弟与司马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同舟共济,建立了江左的东晋政权,开启“王与马,共天下”之局面。经过王敦之乱的较量,这种士族与皇权共天下之局面,被双方共同接受,终于形成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宋初有着广泛的影响,追风贾岛的诗人不仅人数众多,诗歌风格也一脉相承,其诗风中的清之风韵及其对后学诗人的影响对确立宋代诗歌的新的美学范式有较大意义,其诗歌的审美追求从清奇僻苦演绎至宋初晚唐体的平淡幽远,为后来宋诗发展成为以平淡自然为诗美极致的审美趣味奠定了基础。所以考察贾岛诗歌的清之风韵及其在晚唐、五代、宋初的回响对于我们研究唐代、宋代诗风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狂热的战斗的湖南维新运动的产生梁启超在其所著“戊戌政变”附录二湖南广东情形中说:“湖南以守旧闻天下,然中国首讲西学者,为魏源氏、郭嵩焘氏、曾纪泽氏,皆湖南人,故湖南实维新之区也。”“他省无真守旧之人,亦无真维新之人;湖南则真守旧之人固多,而真维新之人亦复不少。此所以异于他省者也。”从梁启超这段话里,可见湖南是当时维新和守旧两派斗争得最为激烈的省分。梁启超在这段话中,虽然还提出了“发逆之役,湘军成大功,故嚣张之气渐生,而仇视洋人之风以起”,和“自甲午之役以后,湖南学政以新学课士,于是风气渐开,而谭嗣同辈倡大义于天下,全省沾被,议论一变”等,作为维新守旧  相似文献   

10.
自中唐“安史之乱”至五代,王朝频繁更迭,战祸连绵持续二百余年。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跋扈局面的重演,使北宋政权能长期巩固下去,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而兵制改革是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基本做法是,收夺藩镇兵权,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削夺将帅兵权,将军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军力的削弱,出现了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走向了预期目的的反面。  相似文献   

11.
唐高祖李渊承隋末大乱之际,举太原一郡之兵,入据关中,东征西讨,南略北伐,在短短几年内,扫平群雄,收拾天下残破局面,定唐朝三百年伟业宏基,这与其军事战略思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李渊在建唐中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一粗浅探讨。一、筹划方略,兴师太原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①王安石,同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学者一样,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他从实行变法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亡于天下”。②由此,他把改革教育、兴办学校作为整个社会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教育思想也就成为荆公新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逃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经常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处理,关系到王朝的盛衰兴亡。作为我国封建王朝兴盛时期的唐朝前期,逃户问题就相当严重,武则天统治末年甚至形成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严峻局面,可是,玄宗时却出现了开元天宝“盛世”。唐  相似文献   

14.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有关北宋极弱问题,论者颇多,本文不再赘述。至于北宋是否积贫,则值得进一步研究。一、宋初生产的恢复与财富积累唐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接着,又经过唐末农民战争和五代十国的长期割据,战争连绵,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社会生产力破坏严重。北宋立国后,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政策和措施。如为了增加社会劳动力,宋太祖下诏:“禁岭南民买良人黥面为奴婢,雇庸取直”。并除岭南诸州刘鋹之烦苛赋敛,  相似文献   

15.
《说文》:“新,取木也。”木有取去复萌之力,故新有层出不已之义。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分,其在兹乎?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  相似文献   

16.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面怪之,但见儿惟食盐而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儿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口味败坏)。反为其患(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相似文献   

17.
李格非 《学语文》2004,(9):88-89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  相似文献   

18.
房国史考     
房国,祁姓,尧子丹朱始受封,位于今河南遂平县。陶唐氏尧,名放勋。在位时,公正明察,思虑深远,信恭谦让,任贤用能。世传尧年16为天子,在位70年,晚年曾询问众臣:“谁有能力顺时治国,我将任用他?”大臣放弃应道:“胤子朱,启明”①,即您的儿子丹朱开朗明达,可以为政。然而,对儿子比较了解的尧则认为:“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利。”并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②,故尧在百岁之时,把天子之位授于舜。舜之所以得天下,主要以其“孝行”和“仁义”受到四方诸侯之首领四岳的大力推荐。舜即位…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同时 ,他又是一位颇多见识的政论家。他一生几度沉浮 ,屡遭坎坷 ,对民间疾苦深有了解 ,所以许多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和要求 ,人口论就是其中之一。苏轼的人口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策别》和《策问》两篇论文中 ,字数虽不多 ,却很能说明问题 ,现摘录如下 :《策别》 :“夫中国之地 ,足以养中国之民有余也 ,而民常困于不足 ,何哉 ?地无变迁 ,而民有聚散 ;聚则争于不足之中 ,散则弃于有余之外。是故天下常有遗利 ,而民用不足。……可使天下之吏 ,仕至某者 ,皆徙荆、襄、许、邓、汝、蔡之间………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有一段精辟的议论 :“得道者多助A,失道者寡助B。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C。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D。以天下之所顺E,攻亲戚之所畔F,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这段论述层层推进 ,如大河之水一泻而下 ,气势夺人。其句法极具特色。这些句子先呼后应 ,有起必承 ,而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恰好相反。如下图所示 : 起承之间 ,形成一种交叉、回环的结构。从推理上说 ,此句法环环相扣 ,体现出缜密的逻辑性 ;从形式上来看 ,此句法于整齐中见错落 ,摇曳生姿。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