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雪君 《语文天地》2014,(11):28-29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相似文献   

2.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新型的知识分子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从“士”到知识分子——略论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相似文献   

4.
“士”现在指的是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人,是文士;而最初,“士”却是武士。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向来被尊为“四民”之首,高居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顶端。知识分子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巨大的历史深度。《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分别反映了清中叶和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清晰地勾勒出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仕宦道路的疏离乃至背叛,谋生就食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人格人生理念的变化。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士”从封建士人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转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余英时先生认定,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士”的社会地位,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出现,日趋旁落,渐次脱离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走向边缘。①对此命题,笔者实不敢苟同,特此著文商榷。 首先,笔者认为,余英时先生将“士”或“士大夫”与“知识分子”混为一谈,是欠妥当的。“士”或“士大夫”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商、西周、春秋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商书·多士》:“用告商王士。”《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周语上》:“大夫、土日恪位著,以儆其…  相似文献   

7.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相似文献   

8.
士、知识分子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士”、“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不加思索地等同起来加以使用,认为中国古代的士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士。不可否认,士与知识分子确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也不容忽视。对此,人们尚未予以充分注意,故仔细分析士与知识分子的差别,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士,具有一定意义。中国古代的士,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过程的独特内涵与性质,使之成  相似文献   

9.
安东尼奥·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独立于统治集团、带有社会独立性的传统知识分子阶层,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统治集团专业人员的有机知识分子阶层。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由知识分子的文化集团通过传播与影响,使知识分子所处的阶层能够获得社会的文化领导权,从而守卫或改变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传统性与有机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适应旧生产力环境的有机知识分子在新的生产力环境中同样有着传统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科举制是“士”处于政治社会权力架构的中心地位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促使皇权国家趋于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并开始他们参与“革命”表达、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现行论关于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人格矛盾性和多余性的描述和概括。以中国古代士化的形成为逻辑起点,以化批评为方法论,借助作家、作品的分析,探讨知识分子多重人格的化根源以及表现形式,认为“士无定主”以及士阶层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矛盾性-情与理、儒与道的双重性,并以集体潜意识的形态积淀下来,在不同的时候形成新的人格变体。知识分子双重人格的线索,为理解学作品提供了本解构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2.
“社会代表者”不是一个精当、有效的社会角色概念。教师既不应成为“纯粹的”支配阶层代言人,也不应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支配阶层与公共社会的双重角色期待所造成的“教师角色扮演困境”是导致教师社会角色具有悖论性特征的直接缘由,教育自身的适应与超越之矛盾则是教师社会角色具有悖论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士与士大夫,作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崛起的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社会文化阶层,其处世态度、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浸透着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本文通过学术文献和史实记载,论述了老子学说对“士”与“士大夫”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教书匠”的式微与教师文化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教书匠”角色导致了他们对技术理性的尊崇和自我价值体验的缺失,而理想的教师身份是在与技术专家身份的区别中获得自明性的。这就要求教师由“经师”转变为“人师”,撇开依附于知识的外在价值的权威而建立智识性和学术性的权威,从无自主人格的“士”阶层转变为具有自主的价值立场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时代,国家有不同的知识分子传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主政治传统以及化背景的不同,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是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知识分子由思想化向专业化的过渡成为主流,以思想为生的知识分子逐渐消亡,他们由统治阶级的附庸或反对变成运用其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专家,学,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被历史性地界定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在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与其他阶层的民众一起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郭飒飒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二期撰文,对儒家伦理是精英伦理还是大众伦理的问题进行讨论,吾淳先生指出:“当我们仔细考察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时候,就会发现儒家伦理有十分确定的适用性,它的主体定位是古代社会中‘士’以上阶层,或士大夫阶层,孔子与孟子等早期儒家创始性人物又将其叫做‘君子’。显然,这是一种精英定位。”  相似文献   

17.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一、传统文化与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 中国的“士”在春秋以后,便逐渐成为一个只有“恒心”而无“恒产”的以“智”为谋生手段的阶层。隋唐以后,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部分士子实现阶层流动,成为显贵。但与西方知识阶层相较,中国的知识阶层总体上的生活境遇却实在不能说好。孔孟的儒家道统在君主专制下最终成为一个乌托邦的幻影,而老庄及玄禅所营造的个体绝对自由的桃花源式的审美境界也只是镜花水月。但是,儒释道的理性建构与诗乐的感性陶冶所营造的贵和而守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使得读书人的心理与人格在出世与入世、  相似文献   

20.
古代士阶层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其突出表现为有强烈的忧民爱民意识和对“道”的执着追求。这种使命感的形成有三个原因:士阶层初生期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这种使命感既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也是构成其悲剧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