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新生 《学苑教育》2012,(16):34-34
作文教学的改革,观念是最重要的,观念不改变,所有的施教手段都有可能成为空谈。指导学生作文,关键是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各种材料通过精心取舍变为清新流畅的作文: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材料,使他们找到要写的东西。有效地引导、创新的评价和观念的更新都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是作文的命脉,但是初中生作文失真现象普遍,初中生不是不会写文章,而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掘开生活这个写作的源泉,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在发现和探究中获得写作的知识,打开思维,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感受;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改邪归正"。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广的领域,这里仅在“通过审美,进行作文教学”的背景下,谈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作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去提炼生活,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而且要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美的世界。一、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杜甫在《望岳》诗中说:“造化钟神秀。”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而作文教学往往是从指导学生观察描写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都在他们的身边演绎着。但对这一切如…  相似文献   

4.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常常发现学生作文的题材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他们的感情都是别人的,缺少自己的真情实感,空洞无物,抑或言之生硬,缺少生气。以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教给学生带着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5.
作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都不愿积极面对的一块儿。对于学生,他们感到困难和厌烦;对于老师,他们感到焦急和无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状呢?长期以来,师生已经陷于其中,不能站在作文的外面去看待作文了,也忘了思考为什么要上作文课和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也早已忘了或者是没弄清语文和作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  相似文献   

6.
网络     
高中组作文两话题:点评:网络一篇作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问题,表现一种现象,既反映学生的生活、思想,还能反映他们关心的问题和事物。从这次参赛作文大致表现来看,学生们对于网络这个事物,能把它放在当今的时势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应走唯物主义道路。用心观察生活,感性积累生活是作文教学的前提;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深切地思考自然与社会生活,用心感悟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生命所蕴涵的哲理,并且要教会他们理性思考生活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与生活,教会他们理性思考的技巧与方法,是作文教学的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颇感头痛,认为作文教学非常难,不仅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教得十分吃力。学生的头脑中仿佛没有任何东西,他们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地凑字数。并且,学生的作文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言辞干瘪无味。长期以来,我们都将作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教师的教上,没人去注意小学生的喜好,他们喜欢什么东西,喜欢写点什么,喜欢老师怎样上作文课,这些内容教师都没有去花时间探究和关注,我们都是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以自己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作文学习的兴趣逐步丧失。新课标对于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在写作中表现出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做那个连接学生生活与教学的纽带,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做到"以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引导他们发现写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的本身,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作文大多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等方式将生活引入小学生作文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背景下主动表达,帮助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获得表达思维灵感。让生活与作文合拍,让学生用真心抒发真话,使作文有情感、有力道。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从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多年来,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写作次数不注重写作质量,只注重评讲过程不注重写作过程,最终导致高中作文板块变成许多学生的短板。针对新时期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在作文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这表现为在熟练教材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语文作文教学方案,在学习生活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体验和热爱生活,在语文作文批改时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了解自己写作的闪光点,通过这些使学生爱上高中语文作文。  相似文献   

12.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题材上要切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情感上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为此可引导他们先交谈后作文,并在平时通过严格要求积累词汇。作文评价时,还要注意用激励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历来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写作文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相信许多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对此都深有体会。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的蓝天下,辽阔的原野上,可感知的新鲜事物是非常丰富的,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利用农村特有的素材,就地取材,积极挖掘,努力打开作文新局面。下面我就该如何指导好农村学生初学作文,培养他们作文的兴趣,树立他们作文的信心,谈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天地广阔,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农村孩子写作的丰富素材。根据农村孩子生活的特点,引导他们写农村生活,是农村小学改进作文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年来,我校的作文教学在立足农村,引导学生写农村生活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导观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作文教学首先需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从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入手,在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常常要求老师告诉他们写什么,甚至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演的小品来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用学生自己的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为观察的主阵地是最好不过的。利用学生自编自导的小品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平凡的小事,小品1:上课了,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发现了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历来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写作文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相信许多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对此都深有体会.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的蓝天下,辽阔的原野上,可感知的新鲜事物是非常丰富的,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利用农村特有的素材,就地取材,积极挖掘,努力打开作文新局面.下面我就该如何指导好农村学生初学作文,培养他们作文的兴趣,树立他们作文的信心,谈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必须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应他们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写客观世界之真实,抒主观世界之真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关心尊重学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贴心人,是可以值得信赖的人。  相似文献   

18.
案例《如此想像》中 ,不少学生使出浑身解数帮小乌龟取胜 ,想像固然丰富 ,但其手段却是偷梁换柱、损人利己、弄虚作假的。对这类想像不加引导显然不可取。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 ,同时又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述并创造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 ,校正精神航向 ,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如果置诚信于不顾 ,不择手段谋取胜利 ,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如此想像》中列举的例子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 ,要审慎关注学生作文的价…  相似文献   

19.
作文应该是学生生活体验的表达。在作文课堂指导时,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平时积累的体验,引导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中捕捉提炼写作题材,同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提高他们认识生活的水平,深化他们的心灵感悟。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在作文中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幸福美好的生活使他们乐写、想写,真正享受到在生活中思考、组织材料并进行想象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