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大约是在1976年,香港有一个人从“文化大革命”前修订的《辞海》未定稿中挑毛病,搞了一份《〈辞海〉错误一百例》,将它奚落一通。这篇东西发表在香港的一家报纸上。我们暂且撇开这位先生的深层用意不谈,单说他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就算这所谓一百条错误都是事实,那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古往今来,任何一部工具书都不可能没有毛病,尤其是一部大型工具书,要从中挑出上百条,甚至上千条毛病,并非难事。例如《康熙字典》,在《辞源》、《辞海》问世以前,它几乎是流传最广的,直到今天,也仍未失去其存在价值。中华书局将它重印后,它依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但是一般人都知道,它的错误是很多的,仅引用书籍字句方面的讹误,清代王引之就给它找出了2588条。  相似文献   

2.
《辞海》是我国出版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的百科辞书,是广大读者经常查考的工具书.1965年出版的《辞海·未定稿》和1979年出版的《辞海》三卷本都收有"新闻"、"报纸""新闻学"这三条词目,两个版本的释文大体相同.1981年4月出版的《辞海·文化体育分册》也收有这三条词目.这本《辞海》分册经过修订,其中这三条词目的释文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应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要求,由王中教授主持下和有关教师反复讨论修订的,和1965年版、1979年版的释文相比均有所改动.《辞海》的释文具有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我国第一家出版工具书的专业出版社。它的前身是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元月改为现名。十多年来,该社从修订《辞海》到出版各类工具书,从“月出一典”到“月出二典”,为读者提供各类工具书250多种,印行4400多万部。一、以文史哲经为重点的大型辞书形成系列  相似文献   

4.
《千杯不醉》从主题和风格上或许不足一评一论。按导演尔冬升的话来说,“它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部商业电影,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又值得一笑一说。作为一部港产喜剧.不夸张不造作.世故中自有天真在.已是难能可贵。尔冬升从来都是“文艺腔”十足.这个自认是“票房毒药”的少产导演.在香港影市萧条时却越拍越忙.从《忘不了》到《旺角黑夜》,再到《早熟》.成为除刘伟强、  相似文献   

5.
我特意找了国内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这些词典都说生物是进化的。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但它的定义就是错的,说“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从简单到复杂”。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1981,(4)
《辞源》与《辞海》都是大型汉语工具书。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从它们的性质来看:《辞源》以语词为主,重在溯源;《辞海》则以字带词,主要解决读者“解难释疑”的需要。其次从它们的侧重点来看:《辞源》侧重解释语词典  相似文献   

7.
工人日报2005年10月9日《北京有一个温暖的家》一文,第一段第四行“首善之都”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语意重复。经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工具书,发现它们里面都没有“首善之都”这样的说法。《辞海》对“首善”的解释为:《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意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后因此称京师为首善之区《。现代汉语词不达意典》中“首善之区”词条的解释是“首都”之意。显然,文中“首善之都”是误用,正确的用法应是“首善之区”,这里的“区”,不是行政区划的某个区,而是指“地域”、“…  相似文献   

8.
朋友告诉我说,《辞海》每出一版,对原先参加过编写工作的人员名单都有增加。为了解潘光旦当年参加《辞海》工作的情况,我竟然注意起《辞海》末尾的编纂人员名单来。1999年版的新《辞海》又出版了,先是从电视上听到消息,然后在海淀书城中国书店看到了新书,最后在学校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也上了架。仔细看过之后,真像这位朋友所说的那样。《辞海》是1979年正式出版的。我在1979年  相似文献   

9.
《辞海》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自从1936年《辞海》问世以来,它一直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成为不少读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60多年来,《辞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修订,一版比一版问题少,一版比一版错误少,一版比一版有进步。目前,经过最  相似文献   

10.
1997年我写过一篇短文《也谈“两种编辑”》,就编辑学研究中的“两种编辑”观点谈了些粗浅意见;相对于所涉问题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拙文所谈疏漏是颇多的。随着有关研究的继续进展,以及重要工具书《辞海》“编辑”条1999年版的最新修改,拙文就更是相形见绌了。为此写了这篇“再谈”,续抒管见,希望能有助于进一步共同探讨“两种编辑”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知识词林》(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出版)一书的前言说:该书旨在解除因“在《辞海》、《辞源》和一般工具书中查索不到解释”的“苦恼”,选词的原则是“1984~1985年社会上出现的知识性强、使用面广的新词”,或是“被赋予新知识内容并广泛使用的旧词”。然而,按照该书词条释文的说法,有相当多的词(概念、学科或事件)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即已出现的,谈不上是“近年来被赋予新的知识内容并广泛使用的”。词条中自有说明,此不赘述。  相似文献   

12.
“类书”一词始于《新唐书》,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叫“类书”?在《辞海》(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31页)中有个较简明的说明:“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俭、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始于魏文帝时《皇览》,历代都有编篡,但多亡佚。现存著名的有:唐代的《北堂  相似文献   

13.
辞典,作为常用工具书,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准确无误是它的生命。最近,笔者见到一部大型辞典,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本书是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成语典故大辞典》。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全书五卷,总字数约六百五十万,参加编纂者近三百人。可以说,这是一部质量很差的辞书。我们翻开第一卷,条目索引的第二页就搞错了;把卷尾的目录印到这里来了。翻开第二卷,更令人难以容忍:八页的目录,竟有二十处错误。什么“不食周果(粟)”、“屋(尾)大不掉”,什么“谷贱份(伤)农”、“食肉寝上(皮)”这些奇奇怪怪的“成语”都…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打电话给《辞海》编辑部说:“最近周总理对王冶秋同志说,杨度晚年对党有过贡献,《辞海》这一条的写法要考虑。”为此,一九七六年一月,《辞海》编辑部派人访问文物出版社的同志,据称: “常州发现一批严复的信扎,信里写到‘筹安会’的事情,写到严复思想上的很多矛盾,对袁世  相似文献   

15.
短讯     
从1979年至1986年为止,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版《辞海》三卷本、缩印本共发行252万套,其中仅《辞海》缩印本1986年发行60万部,《辞海》各分册以及增补本总发行达1000万册以上。其发行量之大,创造了我国大中型辞书发行的新纪录。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还出版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各类专科词书初版新书20种、重版书27种,总产值4050万元,共销售2500万元。1987年《辞海》三卷本和缩印本计划各印20万部。国家教委最近批准南开大学明年起在中文系编辑专业开设研究生班。学制二年,毕业一年后可  相似文献   

16.
1915年10月,<辞源>一书由中国现代第一家大型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它也是我国现代第一部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的大型汉语语言工具书.不久,中华书局也出版了另一部同类型的工具书--<辞海>.<辞源>和<辞海>这两部辞典成为我国大型汉语工具书的双壁,直到台湾的<中文大辞典>出版以前,无能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7.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年出版的《辞海》缩印本,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工具书,很富有权威性,深受读者欢迎。但正如该书《1989年版出版说明》所言:“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版难免还有一些缺陷”,出于对该书的爱护,为了使之日臻完善,现就笔者视野所见,胪列两处错漏,以资再版时补正。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必然会跟千千万万的文化人发生联系.我也一样,《辞海》在我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早年求学时,《辞海》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视之如宝,爱之如命,读之如渴.  相似文献   

19.
谁谁不?“”字何处寻,从未识其面,更不知其义,倒是从某报的奥运报道导读提要中首次看到。于是查阅《辞海》、《中华大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无所获。以为排印错误,但版面上至少出现两次:“男技穷要花”,“谁谁不”。企望从有关版面的字里行间得一二注释,结果也令人失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实际的需要,大部分学子都将我国权威的辞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案头的工具书。尤其是《辞海》,它是一部集中体现先进思想,总结和反映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图书。平时用它,的确解决了许多问题,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然也确如辞书学会某成员所说:“任何一部精品辞书,其出版之日,就是修订工作之始。”近年来,因自己责编了几本园林、建筑方面的图书,在查寻这类辞条时,发现有个别词义解释不确或词语反复,有的词条与建筑界专家学者的提法与论述相悖。遂静下心来,虚心聆听,去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