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批评理论核心之一是文本细读法,在文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诗歌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利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分析方法,以约翰·潘安的诗歌为文本,从语言张力、情感张力、意象悖论、情感悖论四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诗歌语言韵律优美,情感丰富,意象对立,极大彰显了其语言及视觉的冲击力,再次佐证了新批评这一理论对诗歌学习和创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来的诗歌有着瞬间与永恒、怀疑与肯定、爱情悖论的诗意阐释及“沉到最底”的悖论表达。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悖论话语不仅具有辩证思考的理性与诗意,而且其诉说方式也提升了诗歌语言的弹性张力和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张慧馨 《文教资料》2008,(11):18-19,60
约翰·多恩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质和诗歌才能,是一位能够表达矛盾情感的杰出大师.本文基于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理论,以托勒密天文学为依准,对多恩爱情诗歌集<歌与短歌集>中的悖论进行研究,集中分析了三个悖论,即:圣与俗,一与多,生与死,并强调指出多恩爱情诗歌中悖论的“连环性“.  相似文献   

4.
张慧馨 《文教资料》2008,(11):18-19
约翰·多恩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质和诗歌才能,是一位能够表达矛盾情感的杰出大师.本文基于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理论,以托勒密天文学为依准,对多恩爱情诗歌集<歌与短歌集>中的悖论进行研究,集中分析了三个悖论,即:圣与俗,一与多,生与死,并强调指出多恩爱情诗歌中悖论的"连环性".  相似文献   

5.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含混的诗歌语言,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丰富文学意境,凸现审美价值;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清峰 《语文知识》2014,(10):55-56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内容形象、意蕴与意味等。简言之,就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如今的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把课文称为“文本”。而“文本细读法”本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鉴赏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所提倡的文学批评中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是指读者对“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等精心解读,从而挖掘出文内所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它是由诗歌意象组构成并再组构成整个诗歌文本结构的。诗歌语言是中介,更是“本体”。在由诗歌意象组构成诗歌语言,由诗歌语言组构成诗歌文本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是整体性原则和意向性归趋原理,正是这两个原则,使得一首诗歌完整和自成系统。诗歌文本结构,可以从浅层到深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音一语义层”、“形象层”、“形而上的超验与感悟层”。对应于这三个层次,相应的阅读态度则应是:“阅读”、“理解”、“倾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具备以上三个结构层次的诗歌(有的诗歌不一定具备)必须透过前两个浅层结构,而探入似乎指向神秘和超验,但决不虚幻的第三层,方能达至体“道”和悟“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悖论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就其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悖论有同一诗行中的悖论、同一诗节之间的悖论、同一首诗中的悖论。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悖论呈现了生存与死亡、孤立与联系、无序与秩序以及欢欣与惆怅等文化意蕴。悖论使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精确。弗罗斯特的诗歌往往充满普遍真理的光辉,而悖论是展现弗罗斯特的真知灼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其所采用的“寓言”、“重言”、“卮言”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隐喻言说。庄子运用隐喻言说的根源乃在于其对“道”那种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之哲学悖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超越。庄子哲学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其文本的解读需要采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也决定了庄子文本具有浓厚的诗思融合之特质。  相似文献   

11.
弗罗斯特的诗歌名篇《一条未走的路》有多处布满矛盾的文本叙述,但评论界却较少给予关注。诗人采用悖论这一叙述形式,表现了人生在面临抉择时候的矛盾性思想。探究诗歌中的矛盾叙述形式和思想,一方面可以揭示出诗人对人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则可看出诗人对悖论诗歌语言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的哲学研究中提出了遵从规则悖论。对此悖论,克里普克等人分别从怀疑论等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读方案。后来维特根斯坦为了消除人们对悖论的误读,他用语言游戏说及其方法论来解释“遵从规则”。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认为,只有在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才能谈得上遵从规则,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价值,悖论也只有放到实践中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4.
悖谬常见于日常语言中,而悖论则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与思维现象,但在逻辑领域里,罗素悖论及其通俗版本“理发师悖论”却屡见不鲜。本认为,消解“理发师悖论”,既不能希望一个与具体主体无关的形式化系统,也不能采取克服语义悖论的方法,而应结合具体的背景知识,运用形式逻辑来综合探宄,在层层疏析中,理清“理发师悖论”产生的缘由,进而达至消解“理发师悖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说”与“他说”作为诗歌语言言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在“我说”与“他说”之间诗歌整体意蕴、结构得以呈现.但较之于“我说”的同一变化性,“他说”语言自身言说的无限可能速度性、可写性以及世界的元元素性,却始终与兰色姆所谓诗歌之还原丰富、复杂的世界的本体论宿求相合.在诗歌本体论的追寻中,“他说”具有绝对的权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我们很少能看到具备思想的高度与力度、具备文化的包容性与深广的经验厚度的“女性诗歌”文本。当代女性诗歌常常在一种情绪化的激愤中,一方面将个体经验推入本质化、实体化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将女性的“精神视角”转换为文化批判。“女性诗歌”的写作因此陷于对本质化、实体化的个体经验的执迷与超越个体经验的文化批判的悖论之中。走向一种“类”经验的处置与表达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这包括两方面的任务:首先是以“类”的经验改造“女性诗歌”的写作经验的构成与写作生态,提升其品质;其次是以“类”经验承载文化批判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语言范畴是中西诗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涉及多理论领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扩张力。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无言独化”与“镜像期”、“言意之辩”与语言的悖论、“诗无达诂”与现代阐释学理论,在对文学语言的性质,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的文本意义等认识上存在相通处。  相似文献   

18.
钟代华以他独特的诗歌语言,很好地诠释了儿童文学主题关于轻快与沉重的悖论,关于儿童诗歌的简洁明快与繁复朦胧的悖论,以及在文体上有关诗歌韵律化与散文化的悖论等。儿童诗歌也由此如他的作品集《迎面而来》一样,迎面吹来了一股新风。  相似文献   

19.
依据文本特点安排教学结构,是本课例的一大亮点。本课例紧紧抓住“情趣”与“理趣”这一诗歌文体的根本要素安排教学结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情趣 首先,课堂语言与文本语言相得益彰。师生努力用优美的语言美丽地表述了师生的阅读体会,宛如一首动人的诗。整堂课自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 ,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 ,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 ,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 ;同样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 ,含混的诗歌语言 ,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 ,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 ,丰富文学意境 ,凸现审美价值 ;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 ,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