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隐喻包含了启蒙主题文学文本的核心素材及编排法则。作为典型的启蒙主题文学文本,鲁迅的《野草》对启蒙者的剖析遵循了洞穴隐喻对启蒙者的解读。具体到文本内部,《野草》中对"看"的描摹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灵魂转向的经历,对"走"的叙说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离开洞穴的过程,对"战"的书写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回归洞穴的遭际。  相似文献   

2.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是实现其“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从《理想国》的几个典型隐喻(即洞穴喻、戒指喻、太阳喻、线段喻)中可以发现其教育本质观的证成逻辑.洞穴喻象征着何谓灵魂转向,戒指喻象征着灵魂为何转向,太阳喻象征着灵魂转向何方,线段喻象征着灵魂如何转向,这一完整的线索使得其教育的本质统一在灵魂转向的技艺之中,从而形成柏拉图教育本质观的系统合理的证成逻辑,也为我们现今思考教育问题提供经典文本的证成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柏拉图的洞穴譬喻中存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另一个是理念世界。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进而使洞穴中的囚徒得以解放,将人从可见的感官世界引向一个至善的理智世界。人类灵魂的转向依赖教育,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都是走出洞穴的人。在当代,他们与智慧一道在大学里"繁衍生息",作为学者团体的大学能够也必须承担起"解放囚徒"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在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中,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转向善的技艺。他区分了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不同,从而为人们探寻教育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启示。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的灵魂转向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满足于身体的需要及其转向,这是造成现代教育困境的根源所在。现代教育改革不应满足于流行教育理念的相互更替,而应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和有关人的灵魂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的最基本的哲学寓言,也是他对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最深刻的阐释,指明了灵魂转向是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的根本区别。"洞穴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是一门灵魂转向的技艺,并揭示了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以"洞穴比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剖析我国当下的教育现实,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7.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8.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表达方式,并且从语言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视觉、听觉、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到如今,我们更是经常在不同领域接触到同时以多种方式呈现的隐喻。这种现象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隐喻的研究逐渐转向多模态。本文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郑朝晖 《中国教师》2011,(23):48-49
<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于漪老师经常喜欢引用柏拉图"洞穴里的囚徒"①作为隐喻来回答这一问题,而这一切实际上就是对于生命的发展、灵魂的提升的关注。但是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教育的这种本质诉求就会迷失在世俗功利的茫茫苍苍的丛林里。  相似文献   

11.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12.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27):148-15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花"这一意象的,本文尝试将"花"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所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及其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花"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13.
《理想国》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作者通过三个著名的隐喻阐明了他精心设计的宏大的教育体系:“太阳”喻阐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线段”喻阐明了教育的形而上学前提,即灵魂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的可能性;“洞穴”喻阐明了教育的艰辛历程,即灵魂完成转向并不断向上,追求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过程。而且,正是这些美妙的隐喻使我们领略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特有的理想情怀与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为了超越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困境,追求理论的自治和灵魂的平静,为了给哲学家下定义,柏曾以建筑师作为隐喻.柏拉图的政治教诲就是要进行“技术统治”,其隐微说辞的代表就是“洞喻”,“洞穴比喻”它反映了一种总是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真相的人类知识处境.哲学家下降到洞穴是出于哲学的内在必然性,可见政治与哲学的矛盾可以化解的,也就是说哲学家从政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中关于主题"道"的隐喻比比皆是。本文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威利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展示"道"的三类隐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在《道德经》英译本中的体现,探究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隐喻内涵,分析不同译文的成因,同时希望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隐喻的视角透视课程观的嬗变,从混沌不堪、错综复杂的课程发展史中梳理出课程由“脚本隐喻”到“经验隐喻”再到“文本隐喻”的历程,分析三者所蕴含的课程价值观,并对之作了优势分析和局限分析,从而彰显课程发展的人化—整合趋势;由对客观世界的膜拜转向人自身生命质量的提升;由对“技术理性”的追求转向“实践理性”并指向“解放理性”。个人的主体性不断地高扬,生命质量得到持续地提升。课程与教学之关系渐趋于一种“和合之境”。  相似文献   

17.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已经逐渐转向,从以往对语言及其幕后的认知普遍性的研究转向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对语言与认知的研究。本文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视角下,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用法,进一步分析在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之中隐喻的语义差异,并对其进行跨文化比较,以期对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随着"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修辞学转向"的不断演进,隐喻成为哲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不仅在美学领域,几乎所有与语言有关的学科都关注着隐喻研究的发展.隐喻思维在人类认识世界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中隐喻无处不在.但是,一些哲学家却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可有可无,加之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使得修辞现象容易造成误导,故学术研究中应该尽量少使用隐喻.针对科学哲学界对待隐喻的两种不同态度,本文一方面分析了产生分歧的原因,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隐喻;另一方面阐述了隐喻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