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亡之际,“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然而,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兵寡力弱的刘邦居然战胜了“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的盖世英雄项羽,成为一代开国帝王。原因何在?刘邦曾自我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我们认为,善于用人确实是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对刘、项的用人得失作一番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揭示楚汉相争成败之因。一、唯才是举和苛礼唯亲的用人原则在选人用人标准上,是尚礼行,还是赏功能;是唯贤,还是唯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用人原则。楚汉相争中,在用人原则上,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彻底打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并于是年即皇帝位.他在洛阳南宫置酒会宴群臣,要群臣谈一谈"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他善于用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3.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这,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  相似文献   

4.
<正>古典名著《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以极高的史学、文学、人文成就备受历代人士推崇,对思想品德教学大有裨益。高祖点将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相似文献   

5.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不无自得地说:“夫运筹帷崛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战必胜,政必职,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职天下也”~①单从这段话一般人可能认定刘邦有求贤似渴之心,虚怀若谷之魄,实际上,刘邦有较强的猜忌之心,他所称许的这左臂右膀,韩信被强加以谋反罪名,夷灭三族,今后世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良相萧何虽得以善终,但他为保全名位而屈身事上,从家人、家产的丧失到买地自污,用人格上的自我侮辱来委曲求全,让人觉得窝…  相似文献   

6.
“吾不如”     
戴荣里 《老年教育》2011,(10):20-20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段话可以说是刘邦知人善任、一统霸业的重要经验总结,其中的“吾不如”既坦露了刘邦得天下后的愉悦心理,也彰显了他当时谦虚大度的态度,渗透了“谦受益”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论丛》2007,(7):91-92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  相似文献   

9.
自「九一八」国难发生以后,吾国民众,尤其是智识阶级,莫不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几有与汝偕亡之痛,于是排仇货,绝交谊,以示民心之未死,冀仇人之自觉。荏苒至今,虽民气之激昂已不如前,吾教育界同人良知尚在,当不至泄泄杳杳,与一般民众同其麻木也。故有人以为教育界之赴日考察,不啻化敌为友。重修旧好,吾则未敢以此度君子。盖关于科学之研求,教育之观摩,可以取人之长,补我之短,其事果有益于个人国家者,何妨含垢忍辱以为之。虽然,事有非如此简单者,日本自强占吾东北四省  相似文献   

10.
澄子亡缁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选自《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宋国人澄子丢了件黑色衣服,就到路上去找,迎面看见一位穿黑衣的妇女,便上前拉住不让走,想要抢夺人家的衣服,那女子自然不  相似文献   

11.
做人的滋味     
吾乃一猫,天性通灵,故不愿终身为一猫也。一日,吾遇一仙人,其指点迷津,教吾成人之法也,吾心甚喜。次日,吾试其法,果成人也,遂欲悟做人之滋味也。吾挺胸行于街上,因吾以吾为人而傲矣。忽闻有人喊道:“有强盗!”定睛视之,原是几贼夺一妇人之包而逃矣,贼后一妇人追之。虽妇人大喊,但群人如视而未见也。吾欲助妇人擒之,但惜吾势单力薄,也只能献一份同情也。经此事,吾甚恶当今社会之风气。但吾却无能为力,吾甚忧矣,却也感一丝惭愧。世态炎凉,虽难而无人助。此乃做人之滋味乎?吾深思矣。  相似文献   

12.
南轩记     
得邻之茀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搞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  相似文献   

13.
物各有短长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①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②主,不施用兵:骐骥(?)耳,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③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吾矣。”(西汉·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注释】①说:说客.②事:侍奉,为……做事。③干将:古代名剑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树者,树也     
树者,树也。树者与吾共生之兄弟也。……吾等当怀敬意,物尽其用,不多取一毫,不浪费一厘,岂可伐参天之木而仅为一无他用之盆景哉?人视树之为何物?或曰,质密色佳,假以时日,铁丝束之,炭火引之,  相似文献   

15.
苏辙原文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祜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十日十病十愈,吐、  相似文献   

16.
隋文帝杨坚在历史上有忌用贤能的坏名声。其实,他虽有忌贤之失,却有任能之美。隋初政治舞台上活动着一大批人才,正是隋文帝选拔任用的结果。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没有能够始终坚持任用贤能的方针,是有缺欠的。范文澜先生曾经提出:“能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断人君贤愚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意见值得重视。能知人又能用人的皇帝是明君,不知人又不能用人的皇帝是昏暗之君。就隋文帝整个统治时期来看,他有明有暗。大致说来,可以开皇十  相似文献   

17.
杨立见 《现代语文》2006,(10):109-109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何,喜吾父母在,可以时常尽孝也。惧何,惧吾父母老。恐不能长久以尽孝也。故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死而哭,不如生之顺。与其致敬于无形,不若承欢于眼。与其伤心于日后,不若尽心于生时。——《论语》  相似文献   

18.
追忆     
孟子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公元二零零四年,吾因中考失意,名落孙山,不知所向。闻有一校,私立也,父欲送吾至,吾心不愿,又恐其怒。随之。至校,乃知其牢狱也!悲哉,悔其当初,贪玩好耍,以至于此。入宿舍,一杂窝也,内有:“一猩”、“一狗”、“一猫”、“一猴”、“一色狼”。吾笑人如其名。怎知众“牲”送吾一外号———“猪妖”。曰:入乡随俗。瞬时,笑声不绝。竟得知己。全室七人指天断发,誓之:有福同享,有难独当。某日,吾等六人聚于教室,闲聊碎谈。逢一美女。吾等皆心动,欲欲若试。猫、狗齐曰:吾俩甚小,不适。猩方曰:此女不…  相似文献   

19.
人才的识别和人才的任用是领导活动在人事管理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领导者能否获取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掌握了高超的用人艺术。用人艺术是领导者在掌握和运用科学用人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情况灵活运用用人方法和用人技巧。用人艺术所追求的是巧妙地调动多数下属的积极性,发掘其潜能。在识别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领导者充分的运用领导科学与艺术,慧眼识才,用人之所长,扬长避短,量才用人,才能更大的发挥人才的价值,推进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逍遥轩志     
逍遥轩,即公寓楼之332寝室也。一日,吾拜读归有光大作《项脊轩志》,始有此名,取逍遥快活之意也。吾辈十人,皆班中之猛男,同宿于一室之内。时逢夏时,酷热难当;更兼每晚临睡,臭袜之味扑天盖地而来,好不难闻。惟不及项脊轩之“雨泽下注”,每念及此,吾辈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