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注解①里,编者将“逸事”注为“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我以为此说极为不周。既然是“散失”且“没有流传”的事迹,那  相似文献   

2.
高二语文新教材《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清初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作品。左忠毅公(1575-1625),名光斗,字遗直,明安庆桐城人。忠毅是他的谥号,公是对他的尊称。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辇下(京城)震悚”。(见《明史》)后又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种稻。天启四年(1624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次年与杨涟同遭诬陷,死于狱中。弘光帝时追谥为“忠毅”。逸事,是指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迹。一般地说,记叙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视学京畿。”课本注:“视学京畿:任京城地区的学政。”笔者以为此注疑点有二:一是这里讲的是左光斗做什么事情,而不是讲他担任什么职务;二是“学政”这个职官,明代没有设置,直到清代时才设置。《辞源》上讲得明明白白:“学政,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也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  相似文献   

4.
“传”和“记”都属记叙文体。“传”以写人物为中心,“记”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传”一般记载人的生平及主要事迹,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童区寄传》、《大铁椎传》等。与“传”相类的还有“行状”,如《段太尉逸事状》的“逸事状”即为“行状”的变体。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微行入古寺”一句.编者注释“微行”为“皇帝或官员穿平民衣服出行”。原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四册则注释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而其他古文选本的解释大多也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6.
申禄剑 《语文知识》2000,(11):77-80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现正在使用的1995年版,以下简称《教参》)在《药》的“补充资料”第四项第三自然段中说:“……1911年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满清皇帝,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变化。”这种评价过于片面,不符合史实,与高中历史《教学参考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不一致,因此值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册中,有些词语的注解,值得商榷。今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请各位同行指正。第三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微行”一词的注释是“隐藏自己的身分改装出行”。我这样设想,如果一个平民百姓为隐藏自己的身分,改穿军装或官服出行,算不算微行?少扮老、女扮男或健壮扮伤病等等,恐怕都难称为微行吧!旧版《辞海》(指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再版的《群海》)对“微行”的注解是:“尊贵者出行,不使人知也。”要不使人知自己是尊贵右,可以断言,就一定是把自己扮成他们眼中的卑微者,混在下层群众中以掩盖自己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五册《赵将括母》中的“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意思是说,“现在赵括刚一当上将军,便面向东方(昂然)接受军官们的拜见,军官中没有敢抬头看他的人”。可见,古人的座位是以面向东方为尊。高中语文第五册《柳敬亭传》中又说“尝  相似文献   

9.
<正>《亡人逸事》是作家孙犁悼念亡妻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了从说亲、相亲、婚后到妻子临终的一些生活片段,在真实的细节描写中展示了一位辛勤劳作、任劳任怨、知足乐命的中国传统妻子的形象。《亡人逸事》文字质朴,叙述清晰,似乎一望便知,勿用深究;实际上文章言简义丰,可以深入探讨的地方不少。正如作家苏北说:“但凡识得几个字的人,看孙犁的文章简直没有什么难的,仿佛玄机全无。倘若自己一试,却满不是那个味。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不会读懂孙犁的。”因此,本文且从《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来做一点探析。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六册《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其中“荤”和“素”相对, “指鸡鸭鱼肉等食物”。然而, “荤”本来与肉食没有任何联系,其意义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说文》中, “荤”属(?)部而非  相似文献   

11.
“典字”,从“册”在“兀”上,象书册高高地搁架在几案上。本是书籍的通称。后来,《说文》解释说,“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典就成了专称,是记叙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言行之书。《尧典》,是兼记尧舜二帝事迹之书。因为舜是尧的女婿,舜继尧位,是受尧的禅让。举尧可以包括舜,所以文题没有标明舜。《孟子·万章》称这篇记事文为《尧典》,《礼记·大学》称之为《帝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小学高中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第四册重新选入的《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散文大家、桐城派开山祖方苞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记叙文。近年来有些散文选本子不选《逸事》,另选其《狱中杂记》等,可能是考虑到文中涉及到史可法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事。其实,这是那时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很进步的作品都有的“常见病”、“多发病”,应予指出,却无足为怪;史可法其人,《逸事》其文,虽有这样的缺点毛病,然而瑕不掩瑜,人物自有其进步的历史作用在,文章自有其深邃精美的主体在。选录《逸事》的本子较多,注释、讲解较详;笔者视野狭小,知识浅陋,仅就所见,补注数词,介绍一点情况,并就主题思想的不同讲法,谈些谬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3.
鲁迅《故乡》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说,上文加着重号的“圆规”是借代修辞格。 崔经臣同志在《“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圆规’应是借喻,而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在介绍《爱莲说》的作者时称:“‘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谥”的:谥(shì)——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  相似文献   

15.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方苞在政治迫害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中,继《获中杂记》之后写出的优秀作品之一。学习这篇文章,不论从思想立意或表达上,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随事主体,贵乎精要”。《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恰恰具备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最后一段,为了补说“逸事”的由来,以明其确凿可信时说:“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这段话可译为:我的同族老长辈号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应当看到,许多注本将“甥”释为“外甥”,显然是不对的;而旧版的人教版课本,则没有作注,也易于让人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这样一个判断句。对于“左公甥”三字,课本没有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作:“是左公的外甥。”我们这里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给学生讲的。可是,据马其昶《左忠毅公年谱》记载,方涂山是左光斗的女婿。左光斗三十九岁至四十五岁擢御史台,候命归里,在家住了六、七年。左光斗“家居时,与农方公友善。方招饮,有子八岁侍公。问‘读何书’?对曰:‘读杜诗’。曰:‘能诵  相似文献   

18.
关于线段公理的表述 ,在各册数学教材中 ,说法不够一致 ,给教和学带来了许多困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一册 (人教版 2 0 0 1年 5月第 1版 )第 2 1页的表述中说 :“所有联接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在几何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也作了说明 :“注意 ,这里的‘联接’不是‘连结’ ,‘连结’是专在连成线段 (不是其它线 )的时候用的。”可见 ,联接两点的线 ,可直可曲。“联接”不同于“连结”。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二册(人教版 2 0 0 1年 6月第 1版 )第 9页引用公理时说 :“联结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第12自然段:“《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文章在讲到“驾车的马”的时候,引用了屈原名作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诗在对“六合”进行注释时:说古时候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是不妥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纪,如一月二月三月等”,“至于以天干配合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其实,在1987年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单元知识《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中也曾提到过:“古代纪月,常用序数”,只是编者在这次修订时忽略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