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内容。科学的历史观成为邓小平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成为他显示高超的领导才华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邓小平历史观的主要特点,包括邓小平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理性认识及其实践因素;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观点,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邓小平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两个方面,着重又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研究发展历史、开辟未来问题,使马克思的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加具体化、民族化;以及邓小平对创造性发展历史的理论创见和实际贡献。邓小平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真知灼见,不但启发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指导我们创造性地发展历史,而且也是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历史观的有力否定。  相似文献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邓小平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邓小平方法论的灵魂,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对客观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具体观点,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评价历史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现实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四个方面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始终坚持和成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邓小平能够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主观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用科学模拟的方法将历史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达出来,把体现本质的现象从复杂繁琐的历史表象中提炼出来,把难以观察、掌握的历史发展规律综合体现出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用直观感知过去的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意识,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师生共同完成历史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现就有关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历史合力观是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其内涵指出历史是个体意识相互冲突作用的结果,外延则发展了这种交互作用思维,指出历史是一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合力观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它体现着社会发展是自为性与自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这一理论对我国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和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一样,十分注意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本文从改革开放理论这一方面分析邓小平的历史意识,认为"改革动力论"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旧有体制历史积弊的深刻反思;开放理论的提出体现了邓小平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和纵横比较的历史思维;"文革有‘功’说"凝结着"坏事变好事,教训变财富"的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思维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政治意识、哲学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等基本特性,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冲击下,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召唤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跨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光辉,而且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时代性的特点,填补了像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是新中国历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该文从其自身的成长、发展经历中分析、总结了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在哲学思维中体现出来的五大显著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性和系统性;战略性和预见性;自主意识;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独辟联径从特定的角度探讨了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思维创造模式形成的客观基础与个性品质。本文认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维创造模式的形成,除了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特殊的个体实践基础、思维历史渊源以外,屯与他所具有的优良个性品质、诸如创造的勇气与意志、热情与信念,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忧患激励意识与现代意识等品质是分不开的,从而揭示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维创造模式乃至整个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十五大报告语),体现了历史的客观发展与邓小平自身思维个性品质的逻辑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主要表现在:承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主体是统一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法律与道德在内涵和功能上能相互融通互补,一方面道德理性能够为法律提供合理的根据,另一方法治也可以成为德治的圭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既体现了一种化宿命,也体现了洞悉这种化宿命和历史必然性的人们的主体精神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整体思考的历史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意识,理由在于尊重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要求;关注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要求;展望未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最高要求。历史意识的确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综合"与"中和"是邓小平理论思维的特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综合"与"中和"思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综合思维与中和思维有助于国家战略方针进退有度,避免忽"左"忽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是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由激进主义大显于中国近代社会而引发的现代“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大可不必,近代激进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发展本身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受内外诸多因素所左右、以其内在必然性而展开。彻底否定激进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至少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两种主义”相互作用的适度张力依“自然历史过程”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全部智能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影响和制约着各种能力的发展,控制和支配着各种能力的运用。因此,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思维形式、结构和方法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几种不同的类型。笔者曾撰文论述过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本文则进而就逻辑思维与历史教学的关系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金融贯彻于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是我们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表现在: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它独特的理论特色体现了教育的时代主题;它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闪耀时代精神的部分,它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研究和阐明社会主义本质时的创新思维与他的政治风格相一致,可用求实品格、时代品格和探索品格来概括;而其中体现的方法论的突出特点和个人风格,可用全面原则、整体原则和多样原则来概括。本文还论述邓小平同志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方法。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现行高中教材设计了大量比较类型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在高考命题中,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体现在各种题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学应重视比较教学。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有机结合。使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厚实的基础;提倡探究学习,强化创新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测试模式,建立平等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是一种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又是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百年发展历史为理论视野,梳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洞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法论借鉴。一方面,用逻辑的方法总结提炼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百年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传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课程思政建设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