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听话”     
笔者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嘱咐孩子要“听话”。诸如,爸爸要出差了,要求孩子在家“听话”;妈妈上班了,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又要求孩子“听话”;带孩子上朋友家作客,还是要求孩子“听话”……“听话”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了。教育孩子听话,使他们朝着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成  相似文献   

2.
家教荟萃     
学会“权威型”养育孩子随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等民主教养观念的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  相似文献   

3.
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孩子“顽皮”、“捣蛋”、“特别”怎么办? 眼下,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日益烦恼着。其实,孩子在成长中也充满了烦恼。在成人眼里,“顽皮”的孩子不够“乖”,“乖巧”的孩子不够“灵”,孩子要讨大人喜欢,一定得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4.
林钨 《福建教育》2010,(2):60-61
中国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是“孩子是否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是“坏孩子”。  相似文献   

5.
老不死     
天真的孩子问爸爸:“世上还有人能不死吗?”“没有人能不死的!”“不!”孩子摇摇头说,“你骗我。”父亲奇怪了:“谁能不死?”“奶奶!”孩子很有把握地说。父亲以为孩子对奶奶爱得天真,哈哈地笑了:“真聪明。”孩子把头一甩:“不是我说的。”父亲笑着问:“谁说的?”孩子说:“妈妈说的。”老不死  相似文献   

6.
有些家长怕孩子作业分数低,怕作业写得不好老师批评孩子,于是就亲自出马,帮孩子抄字头,帮孩子默写,帮孩子计算,甚至亲自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家长总当孩子学习的“拐棍”,没有这个“拐棍”孩子就不会“走路”了。一个孩子写作文,对妈妈说:“这作文真难,您替我写吧!”妈妈说:“不行,作文得自己写”,孩子说:“那您说着我写”,妈妈妥协  相似文献   

7.
每当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做家长的总爱当着别人和自己孩子的面,有口无心地把孩子“贬”上一通,说孩子“呆头呆脑”、“傻里傻气”、“不懂礼貌”、“不讲卫生”、“没有出息”等等,好象把孩子“贬”得越低越好。这样做的本意无非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谦虚”,殊不知这样“谦虚”的结果,会给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带来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成人“逗”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方式方法也很多.合理的“逗”孩子方式,可以促进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际.但不合理的“逗”孩子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之产生厌烦感,造成隔阂.成人要做到理解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的“逗”孩子行为.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免受“被逗之苦”.  相似文献   

9.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都有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 ,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 ,以至犯傻 ,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1 不必为孩子的“傻气”过分担心。“傻人有傻福”不是没有道理的 ,“傻”中蕴涵着人类更智慧和道德的生存法则 ,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2 要重视的是孩子“犯傻气”的过程。要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要多多体察孩子的感受 ,不要随便代替孩子决定或“讨公道” ,打抱不平。一些家长帮孩子避免了“犯傻”“吃亏” ,但是孩子并没有因此高兴起…  相似文献   

10.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尊重大人,不听话。许多家长还会因此训斥打骂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不是孩子当不当“官”,而是要教育孩子“为什么”当官,“怎么样”当官。培养孩子的“领导意识”和“服务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某老师把自己班上表现好的学生定为“好孩子”,进行表扬;又把表现不够好的孩子定为“坏孩子”,以示批评教育。而其余的大多数孩子便成了“不好不坏的孩子”。于是有人遇到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信口夸他是个“好孩子”,那孩子立刻纠正说:“我不是好孩子”,“但也不是坏孩子”,“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1.训练孩子在水中的躲闪力、追逐力,提高全身协调的能力,促进听觉神经的发展。2.充分体会在水中嬉戏的乐趣,激发孩子学习游泳技能的兴趣。准备夏天,带孩子去游泳池的浅水区嬉戏。玩法1.分配角色并和孩子商定游戏规则:大人演“青蛙”,孩子演“蝌蚪”。2.“青蛙”紧闭双眼,通过水声和孩子的尖叫声去追逐和找“蝌蚪”(允许孩子大声尖叫会引起孩子的兴趣)。3.“青蛙”在追逐“蝌蚪”时,“蝌蚪”可以攀沿在水池的边沿快速移动躲避。4.当“青蛙”抓到“蝌蚪”后,“蝌蚪”就变成了“青蛙”,成了新的追逐者。5.重复几次游戏,让孩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句俗话:“孩子是自己的好。”今天,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因为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好,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甚至“管不了”的现象很多。这样不仅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坏毛病,还令家长在公共场合十分难堪。事实上,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只有“管”才能让孩子明事理、懂规矩,起到“以管代教”或  相似文献   

15.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而责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很活泼开朗,但也有一些孩子郁郁寡欢。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会是悲观的,悲观心理倾向的形成,更多是受到了后天的影响。有些父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否定性的,譬如:“他是个胆小的孩子,从来不敢举手发言”、“他是个调皮的孩子,根本就坐不住”。如果孩子老是受到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很坏”、“很笨”、“很不讨人喜欢”,会觉得“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都是我不好,事情才会这么糟”。孩子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失去信心,慢慢地就会形成悲观心理。不仅如此,孩子还有可能遭遇一些“不幸”事件,如…  相似文献   

17.
时下,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既是一句醒目的标语,也是非常流行、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口号.仔细琢磨这句口号,可“喜”之处在于,它提示和号召人们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彰显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而“惑”则在于践行起来很难做到.在三个“一切”中,“为了一切孩子”应当做;“一切为了孩子”难做到;“为了孩子一切”做到难.对待这一口号的正确态度应是,它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标准,但不能成为行动指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即由善意的引导变为可怕的误导,变成一种忽悠、虚饰与矫情.  相似文献   

18.
亲子联通     
“五要”和“五不要”中国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放不开手脚,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他们帮孩子规划人生,这样会导致孩子忽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失去选择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身为 Google 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的总裁李开复,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要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  相似文献   

19.
幽默是趣味横生的智慧共鸣,使谈话双方都感到身心愉悦,既能达到“逗你玩”的效果,也实现“逗自己玩”的乐趣,是双方配合默契的表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幽孩子一默”,逗孩子玩,其实孩子也会“幽大人一默”,逗爸爸妈妈玩,这时候幽默的家长会接受并呵护孩子的幽默,而缺乏幽默感的家长则可能觉得自己被孩子“戏弄”了,是“大不敬”,于是给孩子“泼冷水”,遏制了孩子的幽默感。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了,虽然他只会说一声“爸”或一声“妈”,我们却觉得这声音比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还好听。于是,我们就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了。开始我们只知教孩子说重叠的音,如“桌桌”、“椅椅”、“球球”,却没有及时教“桌子”、“椅子”、“皮球”等词,结果孩子老是“姨姨”、“果果”,而不会说“阿姨”、“苹果”。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就逐步教孩子说多音词和短句,孩子也很快地学会了。有一次,偶然听到孩子在自言自语地说:“追呀,追呀,大象累得满头大汗……”我朝他一看,原来孩子在看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