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93年高考物理试题27题是一道透过凸透镜观看方格的问题,原题如下: 某人透过焦距为10厘米、直径为4.0厘米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厘米。他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纸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厘米,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0厘米处,向他至多能看到同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不少考生对此题束手无策,甚至认为问题是无解的,因为放在焦点处的物体并不能通过凸透镜成象,物体发出的光通过透镜折射后是平行光,也有的中学教师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透过凸透镜观看焦点处物体的象的问题已超出了中学物理范围,该题是超纲的。那么,究竟能否观看到方格?问题是否超纲?该题  相似文献   

2.
像的观察范围是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或透镜折射后,出射光线所能达到的空间。眼睛的观察范围是指眼睛通过平面镜或透镜所能看到的空间,本文试图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3.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告诉我们:位于一倍焦距上的物体经透镜折射后不成像,在一倍焦距以外的物体经透镜折射后成倒立的实像,这个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又能被眼睛观察到。然而,进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发现:眼睛通过透镜能观察到位于一倍焦距上的物体的像,在靠近透镜处观察到的位于一倍焦距以外的物体的像不是倒立的而是正立的,眼睛在成像处观察却不见像,这是为什么?是成像规律有误,还是  相似文献   

4.
“亮圆”是指光线通过透镜后在屏上照亮的圆形区域。“亮圆”不是物体的像,发散光照到屏上能成“亮圆”,会聚光会聚前、后照到屏上都能成“亮圆”(如图1所示L是透镜,P是光屏)。许多学生在解这类题时往往想用透镜成像公式而感到无从下手,或是因考虑不周而漏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高中物理补充练习题中时常出现关于透镜所成像移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类问题做一系统讨论、归纳,总结出规律,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于透镜所成像移动的问题,常有这样两类:一类是当物体沿透镜主轴移动时,像也跟着移动,比较像和物哪一个移动得快;另一类是当物体沿主轴匀速移动时,像是否也匀速移动。这里利用透镜成像公式,分别讨论上述两类问题。 先来讨论物体沿着透镜主轴向着透镜(或离开透镜)运动时,是像移动得快还是物移动得快,以凸透镜为例。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学》2012,(3):F0004-F0004
远处的物体很难看清,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到达你的眼睛时已经发散,同时,眼睛又太小,以致于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光线。望远镜能将远方物体的像放大,它用透镜或面镜收集、聚焦来自远方物体的光。  相似文献   

7.
通过作图及其计算确定透镜观察范围(如通过透镜观察标尺的刻度范围、方格个数、完整的字数等)的问题,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热点”之一。这类问题显然是透镜成像问题,在“考试说明”中对其要求掌握的程度列为C级,属于重点知识。但是,对平时的测试和高考中该类题的得分率的统计,往往显得偏低,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的一般规律不够理解,不能灵活运用外,对该类问题的作图方法不正确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如能作出正确的光路图,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图方法之一:先作出被观察物体的像,然后再作边界光线,最后确定观察范围。  相似文献   

8.
1.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是由几个透镜组合而成,用于放大微小物体使其能被人的肉眼看到的一种光学仪器.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焦距较长;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相似文献   

9.
<正>题目:物体AB被置于一薄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之间,并垂直于透镜的主轴.透镜的大小、焦点的位置、物体AB的长度和位置都如图一所示.1.在下图上用作图法(以透镜中通过光心的一条虚线代表薄透镜)画出凸透镜成像光路和像.2.要想看到物体AB的完整的像,眼睛必须处于某一范围内.试作图确定下图上的这一范围(用斜线标明).这是198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考的一道物理试题.题目中的“2”是视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看这样一个题目.如图二,P为室内一点,A、B为墙上的一个小窗的上、下边,在哪个高度范围内室外的人透过窗户能看到放在P点的物体?  相似文献   

10.
物体经凸透镜已经成像,当物体(或透镜)位置变化时,再次成像的判定问题,我们称之为“再成像”问题.这类光学问题是中考的热点.它的特点是题目已给出原来成像(一次或两次)的有关情况,据此可确定透镜焦距的范围,但无法求出焦距的具体值.解答时需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结合不等式的性质等对新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用轻弹簧将物体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系统——这里我们把这类题为了方便叙述叫弹簧类题。解决这类题往往要涉及动量守恒、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等多种动力学规律,综合性强,难度大。所以深人剖析弹簧类综合题,对帮助同学们弄清这类题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正确解决这类题的途径,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世伦 《物理教师》2000,21(8):32-33
某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一道关于透镜物像“变动”的问题: 当物体从远处移近凸透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当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移动的速度才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B.只有当凸透镜成的是实像时,像移动的速度才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C.只要透镜成像,像移动的速度就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D.只要透镜成放大的像,像移动的速度就一定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该书附解析过程如下: 由 得 只要m>l(正立的放大虚像与倒立的放大实像),v(像)一定大于v(物).所以该题答案为D. 笔者认为上面的分析过程是错误的.因为,…  相似文献   

13.
1990年高考物理试题中有关物体平衡的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以往历届试题,其中主要运用平衡条件求解的就有五道题,占20分。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第10、13、21、33四道题,现主要就第10道题为例谈这类考题的特色和解题规律。就考查知识而言,第13、21题涉及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第10、33题涉及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问题,可以说,四道题概括了高中物理中有关物体平衡的全部内容。第21题以多选题形式出现,第33题以力  相似文献   

14.
在浮力计算的问题中,有一类是物体所处状态不明确.对这类问题一定要抓住题设条件,对物体状态进行分析、确认,使之显性化,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中第24题及2003年高考理综全国卷(新课程)第34题均涉及传送带问题。这类问题中物体动静交织,能很好地考查学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碰到绳状类(绳子、弹簧、链条等)物体,学生往往把握不好.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就考查了这类问题.该题较难,有很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笔者结合该题谈一谈这类题的一般解法.一、不计绳状物体的质量例1(2011高考江苏物理第9题)如图1所示,倾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够长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  相似文献   

17.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物体共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的问题,叫多体平衡问题。这类问题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如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2题、天津卷第19题、全国Ⅱ卷第16题等。解答这类问题时,学生会为研究谁而烦恼,也会因选取的研究对象不恰当而导致解题效率低。  相似文献   

18.
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体平翻题涉及到力的概念,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重点,也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下面举例说明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轻弹簧将物体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系统——这里我们把这类题为了方便叙述叫弹簧类题。解决这类题往往要涉及动量守恒、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等多种动力学规律,综合  相似文献   

20.
当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之为处于平衡状态的连接体问题.求解这类题最基本的方法是“隔离法”,但在具体运用“隔离法”时,可以根据两物体所处平衡状态的不同,分成以下三类问题予以处理,学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