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题总评自2007年有新课标高考起至今5年来共14套全国卷,其文言文阅读题一直平稳。阅读材料均为选自正史的人物传记,所考查题目均为3道选择题(每题3分)和2道翻译题(每题5分),总分值为19分。3道选择题均分别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和判断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关于文言虚词,虽均未专门设题考查,但在翻译题中时有涉及,而理解文意也绕不开文言虚词,所以属于不考而考。  相似文献   

2.
张清 《广东教育》2014,(11):11-12
一、2008—2014年考题回顾总结 回顾近七年来的广东高考命题,选句翻译是必考点。题型一直没有变化,均为主观题样式。相对于客观选择题,这种命题形式更容易考查考生的实际文言阅读水平。2012年之前赋分均为2题6分,2012年因整体题型有所变动,改为3题10分。这二年又回归为2题,但赋分增加至7分。从具体的评分分点设置来看,明显侧重重点实词的准确解读,还有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同时也兼顾到虚词考查。  相似文献   

3.
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走向分析近两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背诵默写;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诵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等。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问答题四种形式。一般来说,背诵、默写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理解常用实词、虚词以解释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以选择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对文章写作特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200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则将在基本保持前两年题型的基础上,力求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题量、题型及分值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有8套试题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上年减少两套.重庆卷则延续着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的思路,全国大纲卷、上海卷和江西卷虽然没有专门设虚词题,但在翻译中分别考查了“乃”、“所”和“以”的用法,作为得分点,而湖南卷既专门考了一道虚词题,  相似文献   

5.
中考文言文阅读走向分析近两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背诵默写;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诵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等。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问答题四种形式。一般来说,背诵、默写以填空题  相似文献   

6.
曹志正 《新高考》2009,(Z1):32-35
文言文阅读,是当今高考必考的保留试题,一般考三道选择题(一道实词解释,一道信息筛选或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比较,一道文意的概括和分析,赋分值9分)、三道翻译题(一般赋9分,江苏2009高考将增至10分)。这一板块是许多考生发怵的"战场"之一,也是考生丢分较多的"灾区"之一(文言文翻译题尤甚)。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很多学生都认为它和语文基本功关系密切,分类复习的意义不大,效果不够明显.但笔者认为,文言文题型稳定,只要方法得当,应该是语文试题中最容易拿分,而且复习最见成效的一种题型. 熟悉试题特点: 以2010年以来的课标卷为例,试题均具有以下特点: 所选材料均出自"二十四史",文体均为史传类,字数一般在600字左右. 题量均为四道,总分值均为19分.分别是三个选择题9分,两个句子翻译10分. 题型保持不变,考查点基本没有变化.四道题的特点及考查点如下: (1)第四题: 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对虚词直接考查的题型已经出现衰弱趋势,但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不容忽视,因为对虚词的考查在翻译句子中会有所体现),四个词均为单音节词,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同时也涉及词类活用或者一般常见实词.但从今年的试题来看,侧重于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相似文献   

8.
1.近几年来高考生物试卷简析1.1题型结构不变试卷共72分,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共7题。选择题共5题,30分;非选择题包括填空、简答等题型,共2题,42分。  相似文献   

9.
<正>一、中考古诗文部分试题分析1.古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4个小题,分值为10分。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及对关键问题的看法和评价。词语解释的题型由表述题变为选择题,题型的变化加大考查的内容,增加考试的难度。课外文言文阅读3个小题,分值为6分,除了2005年的词语解释是选择题外,其余都是表述题,是对学过知识的迁移,大都没超出课文范围。如2011  相似文献   

10.
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是高考对考生最基本的要求.它能考查出考生对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该题的分值已增加到19分.包括3个选择题和10分的翻译题。由于许多同学平时依赖于《高中文言文注解及赏析》一书,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所以考试中一遇到课外文言文语段阅读,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读过几遍也读不懂.做题质量差,得分也太低,久而久之对这个题就会失去自信.仅靠运气作答。  相似文献   

11.
冯璐 《语文天地》2010,(2):17-18
《考试说明》中对词语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能力层级为D级。从近几年高考来看,题型较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1卷,分值3分,或考实词、虚词。或考成语(包括熟语)。实词、虚词无论单出还是合二为一、考查重点都放在近义词辨析上。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翻译题在高考阅读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做好这类题必须以对实词、虚词、句式等的准确理解为前提,以对文意的正确把握为保证,因此文言文翻译属于综合性很强的题型。  相似文献   

13.
【考点说明】多年来 ,“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成语 )”部分 ,高考一般是设置 3个题目 ,每个题目 3分 ,共 9分。就这三个题目而言 ,易混词语 (主要是实词 )的辨析、成语的理解运用二题 ,可以说是年年考 ,题型已固定下来。关于虚词的考查 ,2 0 0 1年高考没有涉及。就以往年份的高考来说 ,有时还针对某个虚词比如“的”、“是”、“对”等单独设题 ,一般年份则是用辨析或判断正误的方法 ,对多个虚词集中考查。解答这类题目 ,重要的是正确掌握所考查的词语的意义 ,正确把握语境。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对于易混词语一定要搞清二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直接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单项选择题有三题,共9分,分别为实词(近义词辨析)的考查,虚词(关联词语等)的考查,成语的使用辨析。2002年高考题量仍是三题,除成语辨析与往年相同外,其它两题的考查有些变动:虚词的考查改为近义虚词的辨析,实词的考查改为词义的正误辨析。这些变化,在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总的来说,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必须了解有关词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词的意义;词的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语体色彩又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以及成语的出处、结构、意义等。再则,多做一些相应的习题,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提高我们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设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1.考查范围所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一般不超出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在这些虚词中,又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如对“以”“之”“而”“其”“乃”等虚词的考查次数为多,像在今年的高考中,有8套试题考查了“以”,5套试题考查了“而”“其”,4套试题考查了“乃”“之”。2.题型设计高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出现,一是放在句子翻译题中综合考查。选择题一般只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与在翻译题中要求指明其意义相比,...  相似文献   

16.
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语法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就不需要掌握语法分析技能。事实上,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不少试题,比如文言实词题、虚词题、翻译  相似文献   

17.
从2005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分值从去年的8分提高到今年的 10分就是证明。文言翻译的基础是对文意的理解,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和虚词词义的理解。掌握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主要靠平  相似文献   

18.
高考文音文阅读,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了同定的考查模式,考查题量一般是4题,山东卷、江西卷为5题(上海卷为两大题10-11小题);考查题型除翻译题,多以选择题呈现(上海卷例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阅读的分值一般为20分左右,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客观题(选择题)数量为3 ̄4题,翻译为2~3题,有些省市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的客观题主要考查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辨析、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对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这三方面的内容。考生在复习迎考的时候,除了立足课本、加强训练、重视积累之外,  相似文献   

20.
语文全卷共24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占36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占114分。试卷内容、题量、赋分分别为: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8题共28分;2.古代诗文阅读(含“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7题共32分;3.现代文阅读8题共30分;4.写作1题60分。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为:单项选择题24%;古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共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