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氏451》想象了一个新型的乌托邦社会,这座未来都市被描述成为了焚书之城,汽车之城与拟像之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已经不知自然为何物,终日沉迷于物质享乐和符号消费中,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小说主人公蒙塔格在克拉丽丝的引导下,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与美好。雷·布拉德伯里通过该小说警示世人:无深度的西方消费文化有可能带来的城市异化,同时也告诫人类对自然应有谦卑之心,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8,(3):21-25
在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中,对客家地域文化的书写,程贤章是一位佼佼者。程贤章小说创作具有历史的使命感与时代的先锋感:对体制、人性、生命、文化层面均有诸多反思。其作品通过浓郁的地域文化品格、理想化的生活憧憬,揭示了客家人生存的困境、现实的沉重、未来的前景和人性的奥秘。小说深度书写了客家人不同侧面的风土人情,真挚地描绘了一幅幅客家人生活生存的风俗之画。他注重语言的本真,以通俗之语表现通俗之事、凡俗之人,把对人性与民族命运的书写融合一体,充满着民间文化风格,非常接地气。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它自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情感要素。郭沫若的小说无不体现着感伤的情绪,不管是对人生行路难的感慨,还是男女之爱的呓语,甚至是天伦之乐的诉说,都夹杂着伤感的旋律。感伤,是郭沫若小说的基调,也是理解郭沫若小说的钥匙和门径。本文通过对郭沫若小说主题的剖析,展示郭沫若在穷愁与幻美之间流注的感伤情绪.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与水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也有着斩不断、理还乱的精神牵系。纵横交错的各种河流滋养了中国当代女作家,她们从中汲取了灵性、神力和资源,对女性与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承载着多重寓意,传递正能量的河流意象成为其小说中的亮点,水之韵、河之女、人之思融汇贯通构成一方独特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化是指特定城市在精神、制度和物质层面所展示出的价值追求、发展特点、创造活动和历史底蕴.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还是迅速崛起的当代新城,无论是繁华兴旺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宁静幽雅的中小城市,城市文化无一例外地忠实传递着城市的韵律和脉动.  相似文献   

10.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发: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小说中的理想人物常常被赋予热爱自然的天性。这些爱好自然的人物群像依个性、身份、经历及文化层次等的差异,又可分为若干类型。赋予笔下理想人物热爱自然的天性与作者本人的个性爱好、生活理想及艺术追求是密不可分的。作品人物因接近自然、爱好自然、追求闲适、知足常乐的个性而显得超凡脱俗、自由洒脱,富有情趣和韵致,充满人格魅力,这可说是林氏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缘于此,林氏小说自有一种清新脱俗之气,自有一种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慕容雪村的小说写出了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漫延着一股颓废的气息,表现了现代都市人被商品消费文化所异化的现实。慕容雪村的小说既有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倾向,也带有鲜活的生活原生态意味。还包含着一个有良知的现代人对现实的忧虑意识。慕容雪村小说的多面性使他与众多的网络作者区分了开来。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在小说《袋鼠》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认为大自然是美的象征,它以自然神力昭示着人类的心灵和理想,确认和张扬着主体价值。书中对自然展开书写、对自然之子进行刻画、对黑暗之神深入阐述,认为自然是人存在的根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应该尊敬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以酣畅绵密的笔触,叙述了文革期间上海一群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青春困惑,揭示了他们的青春与文革的内在契合,展现了这一特殊年代上海市民文化的余韵。这部小说仍延续着她在《长恨歌》中所推崇的"日常生活"叙事,并探索着对文革的民间化表达。  相似文献   

15.
刘晓明 《文教资料》2014,(21):29-31,35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1899—1972 ) ,日本现代小说家。生于大阪一个医生家庭 ,幼年失怙 ,由祖父母和外祖父家抚养成人。川端康成自幼深切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养成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 ,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小说里总是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哀愁 ,作家童年生活不幸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也正是整个日本文学共有的特征。我想 ,这与日本文化脱胎于汉文化 ,而又难于自成一家有关。或者说 ,日本文化既是东方的 ,又是西方的 ,最终又是“不伦不类”的。因此 ,日本文化是一种忧伤文化、“寻父”文化 ,是年幼失怙者…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始终扎根于富于生命力的日常生活,这使得那些平凡人的生活被推到小说舞台的聚光灯下,并且日常的琐碎与生动消融了僵硬理性带来的规训力量。生命之痛在迟子建的小说中绵密而刺目地存在着,但她利用出色的“控制”,用希望和光明稀释了这些令人窒息的伤痛,这种朴素自然的苦难叙事在20世纪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在迟子建小说中存在着诸多如放河灯、洗澡、葬礼、渔汛等仪式的描写,这是东北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仪式承载着象征的功能,具有修辞意义,不仅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情感,而且还包含了迟子建对于死亡及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文学史上,乌托邦小说是一种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小说类型,而作为一种引起广泛注意的新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指导,新历史主义批评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崭露头角.本文试图在一种小说类型与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之闻找到一种平衡,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鸟托邦小说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个群体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它积淀着一个群体以往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蕴含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生存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新城花园小学的办学印证了这个道理。到过新城花园小学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浓浓的文化气息。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感叹:“当我走进新城花园小学时,就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让人清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独特个性。”新城花园小学地处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在源远流长的本土文化的滋养中,在丰富多元的外来文化的感染下,他们以“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西岳华山为实例,以道教传播史、山路修凿史、旅游史、地理学史为基础和衬托,以思想史为依归,从目为祥云和雾霭环绕神灵寄寓之神山,到令游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之奇山,再到赋予人类社会正义力量固有之英雄山,展开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山脉历史文化蕴义的探寻、解绎和归纳工作。通过以宽口径尺度度之之西岳华山历史文化,初步探知的蕴义有:(1)"華"为"花"之本字,虽自先秦起常用,却惟有"華山"以自然实体形式保持热度,散发影响,对华夏、中华之名起到令人瞩目的衬映作用;(2)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子提出"君子若华山"的比喻,颇为符合孔子"仁者乐山"的思想,也甚合华山由"仁"至"正"的山脉文化形象及其诸多实践者的人生历程;(3)明初医者兼画家王履登临西岳体会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心得,不仅阐发了普天下骄子——士人们从事创作的书绘之途,且将人类与山脉的关系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水平上。本文的结论是:名山有赖自然高度而挺立,更有赖文化高度而跃升,时代推动着最大的人群登山领略无限自然胜景,人类的创造性认识又随之继续丰富着其乐无穷的山脉文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