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作为大学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围绕文明理性的习惯和风尚、优良浓厚的学风和校风、独具亲和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渗透性和一体化的德育测评、公正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与行"脱节的矛盾,把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缩短知行距离作为道德实践环节探讨的突破口,重视在实践环节上营造大学生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独特个性,结合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的过程,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日常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的目的.使道德教育具有亲和力,将是道德教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主流.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道德个体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应从重视家庭的基础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机制、提升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和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和现实伦理困境是造成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此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规范、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的出现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点和网络环境、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弱化、大学生自身心理、思想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生应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绿色校园网络",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归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的措施.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规范大学生网络伦理观念及网络行为,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一代”.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体现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风貌。他们爱国热情高涨,民族自尊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德意识、文明行为等日益成为多数大学生奉行的道德准则。但同时也应看到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部分大学生重知识学习,轻身心修养,盲目追求享受,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在学风问题上,存在着得过且过和考试作弊的现象;公德意识淡薄,基础文明较差;人际关系趋于庸俗化等。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非常迫切。环境对人的道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反之,则会阻碍大学生道德建设。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和道德境界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提高,也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从大学生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关系生态、道德活动生态等指标入手,构建了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指标体系,着力于研究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道德生态的平衡性,探索现阶段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新思路--建立大学生道德生态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要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当前要紧密结合实际,从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树立荣辱观念、增强诚信意识等方面切实推进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构中日益凸显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学校管理制度的伦理化、诚信规章的系统化、诚信奖罚机制的体系化、大学生诚信信息的社会化、诚信教育的多样化,是学校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的培养不仅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借助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也随之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道德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伦理教育,注重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维护机制,强化大学生的反省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养成和谐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做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大学生作为即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对大学生群体道德价值观的现状、特点等问题的探讨显然十分必要.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现状,进而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可为高校教育者的活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部分大学生学术不端、学术失范行为愈演愈烈,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发挥外在学术制度的强制性作用,又要发挥内在学术制度的基础性作用,而它们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德育.要从德育维度,通过采取建立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学术诚信氛围、让学生参与学术道德管理等对策,发挥内外学术制度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学术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道德个体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应从重视家庭的基础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机制、提升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社会道德继承,是未来社会道德理念的倡导、传播和创造。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道德重在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道德建设环境、开展道德建设活动、建立制度保障及全员育人机制。有利于塑造有公心、爱心、良心和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新形象。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交往是科学技术条件下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模式.本文从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和成因分析入手,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网络道德失范造成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分离、价值取向扭由、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感缺失对大学德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给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难度.纠正网络道德失范对大学德育负面影响的策略是: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减少大学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提高他们自觉抵制"网络垃圾"、遵守网络道德的水平.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大力实施规范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反"网络垃圾"的道德网站建设和软件研发,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健全大学网络德育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曹振军  彭君 《教育探索》2011,(2):134-13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建设存在着责任感缺失、交际障碍和情感错位、是非标准模糊等问题.为此.学校要统一规划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把握学生思想脉博,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道德建设活动,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从而把握网络道德建设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专业素质高,人格素质低;精神情感追求高,道德践行能力差.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社会舆论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少大学生耻感钝化,良心的道德约束作用降低;"孝道"淡化,削弱了传统习惯的道德评价作用.从道德评价角度加强大学生品德建设,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耻教育和"校园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琴 《中国德育》2006,1(7):71-73,79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偏差、道德修养弱化等。社会转型是引发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外,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必须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课堂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建设机制,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20.
黄凯 《教育与职业》2007,(14):79-81
本文从机制建设的角度思考,认为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选择.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平衡机制和保障机制是大学生道德实践自觉性提高的重要机制内容,它们分别从动力性,正当性、稳健性和安全性方面保障着大学生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