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伏尔泰的史学启蒙开启理性史学与理论治史的觉悟,导正了史学发展的方向,引领走进理性正道。伏尔泰的《风俗论》是包括东西方各国,乃至非洲美洲涵摄在内的真正世界史。伏尔泰《风俗论》重视人类精神方面的研究,开了历史研究的新蹊径新风尚。《风俗论》对史学时弊进行解剖分析:王公贵族、达官政客充当学者,历史书充满阶级偏见是弊端之一;宗教迷信使人失去理性,历史学沉迷于圣徒圣事是弊端之二;史德缺失,随心所欲臆造历史是弊端之三;历史学重视对精神文化的研究,提高了历史学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近世学中较早运用资产阶级新观点、新方法,对中国传统化进行清理、研究的人。他虽然没有完成系统的化学和化史方面的作,但还是在化概念、化史做法以及中国化史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在该领域的开拓和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3.
西方近代“文化史之父”伏尔泰,打破了占据西方史坛达一千年之久的基督教史学的旧传统,第一次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放在首位,最先把文化引入了历史学领域。伏尔泰对东方文明极其推崇,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伏尔泰的印度观,对伏尔泰的文化史观作一简单阐释。  相似文献   

4.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史学的代表人物。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勒高夫把他看成是当代法国新史学最早的“祖先”。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把今天“研究历史”的全球性方法,看成是“启蒙时代的编史传统”的“恢复”,而伏尔泰的《论各国习俗和精神》和《世界史》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显然,伏尔泰的世界史观在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中,及在西方的历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面理解他的世界史观,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沉沦约1个半或2个世纪后又受到重视的现象,对认识西方历史思想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庄福龄教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领域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理论观点。先后主编和撰写有关专著二十余卷,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6.
张英杰 《华章》2007,(12):50-50
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伏尔泰是一位集大成的学者,其史学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他的理性主义史学观,对历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和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历史体系上.然而如此伟大的史学理论成就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的,尤其是当时的物理学成就,地理大发现,以及前人的学术成就等,这些都是构成伏尔泰史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讨论的热点问题。近10年来,共出版论60余篇部,在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军事史、化史等研究领域,都有不同观点和论争,但也尚须拓展与深入。  相似文献   

8.
曾瑞琪 《考试周刊》2011,(35):36-38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杰出的思想家,通过来华耶稣会士的著作,伏尔泰认识了中国。在耶稣会士带有主观性色彩著作和伏尔泰本人为了宣扬开明君主制的政治主张影响下,伏尔泰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有意的或无意的误读。在误读中形成的中国观,为伏尔泰宣扬开明君主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并促进中国文化在法国、乃至在欧洲的传播,增加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沈国清 《培训与研究》2007,24(5):32-33,36
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为伏尔泰反对法国的专制政权提供了有利的武器。伏尔泰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伴随着改革开放再次兴起,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也在中断30余年后重新进入大学的课堂。根据各类专业的需要和教师的专长陆续出版了多种文化史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和体例上各不相同,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可称为社会生活史,这类著作着力描述人类政治、经济、军事以外的活动和成就;一类可称为民族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这类著作旨在概括某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解释它们的原因。对文化史的两种理解都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和《论风俗》,伏尔泰从批判君主专制立场出  相似文献   

11.
伏尔泰是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批判政治军事史 ,倡导文化史 ;批判神学史观 ,提倡理性主义史学 ;不过通读伏尔泰的史学著作 ,我们不难发现其欧洲中心论依然突出 ;英雄史观尤为明显。他的史学思想对于后世西方的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历史哲学的概念由伏尔泰提出后 ,至今已是一个多义的概念 ,详考伏尔泰的著作 ,发现他是在用“理性去思考人类历史过程“的含义上首创这一术语的。其内涵特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在认识历史时应倡导科学方法 ,反对宗教迷信 ;人类真正的历史是理性战胜宗教迷信的历史 ;历史的真实生动在于它的风俗和文化 ;人类风俗文化既有多元性 ,又体现于理性的共同性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东坡文化对黄冈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影响深远,黄冈东坡文化研究的历史很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从苏东坡贬居黄州以后,就兴起了对苏东坡和东坡文化的研究,近千年来其发展和影响不断深化和扩大,至今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黄冈东坡文化研究的深远影响,对黄冈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民文化生活的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坛,钱穆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史观占有重要一席。他以"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在阐发这一史观的同时,对文化内涵、治史方法等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阐释,还从不同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进行解释,他的这种以民族特殊性为前提来研究历史文化的理念,对于后世学者的理论借鉴价值和治史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充分认识历史文化的意义,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郑板桥喜爱探访古代遗迹,一方面是为了评古,发挥古为今用的历史文化作用,另一方面是出于他对历史文化的爱好。郑板桥注重文物的收藏与保护,注重古建筑的修缮和民间技艺术文化的记录,防止历史文化的损害与流失,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关注郑板桥人文思想与艺术思想的同时,要关注其文化保护思想。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years as the works of Walter Benjamin, the German‐Jewish cultural critic and philosopher, have become more widely available in translation commentaries have emerged which focus on what his writings have to offer current practices of cultural history. Benjamin was an avid collector of children's books. He also wrote extensively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gotten children's stories, the compulsion and cultures of book collecting and about his own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Berlin. This essay concerns itself with Benjamin's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s literature, both a child and as a collector, and his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engaging with the internal world of the child. In doing so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hi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memory‐wor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membering”, memory, artefacts and history. In this sense, this essay is about the book and education and the writing of cultur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期,对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有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影响,除了他的东西文化观之外,还在于他那独具风格的文化历史哲学思想。动力论、主体论、认识论、人物论和历史观充分展现了梁漱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毕生求索,以及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沉之思。加强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可以拓宽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视阈。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孙犁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然而,孙犁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尚未涉及或研究较薄弱的领域,如:“文革”后孙犁作品的研究,作家的本体研究(孙犁的心理,气质,人格研究,孙犁文化意识研究,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的文学个性及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定位,孙犁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把孙犁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