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
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节奏究竟是什么节奏。作为汉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汉语诗歌节奏就是通过对这种节拍群的有规律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的。汉语诗歌节奏的形成与西语诗歌节奏的形成既有共同性,又各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汉语诗歌节奏是对汉语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分解,而节拍群主要是由音顿划分出来的。汉语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顿和韵上,它与西方诗歌节奏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汉语诗歌节奏在情感的表达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汉语诗歌的节奏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诗歌理论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百年的新诗节奏理论,大致有平仄节奏论、重轻节奏论、音组节奏论、音顿节奏论和音节节奏论等。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主张音顿节奏论的。三篇论文共同主张打通汉语新旧诗律来研究节奏,共同主张立足汉语自然语音探究汉诗节奏,共同认为汉诗表示节奏的本质特征是顿歇,从而都把汉诗基本节奏单元称为音顿。这种研究思路应该得到充分  相似文献   

5.
独体单音的汉语每字高低、长短和轻重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特征规定了汉诗以音节组合的"时长"为基本节奏单元,汉诗属于音顿而非音步节奏体系。诗人在长期创作中基于音顿理论,探索了音顿、意顿和行顿三种基本节奏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新诗节奏体系,其中音顿节奏是形式化的,意顿节奏是口语化的,行顿节奏是自由化的。前两种节奏体系一般来说为格律体新诗所用,后一种节奏体系一般来说为自由体新诗所用,三种节奏体系构建起中国新诗的韵律节奏系统。  相似文献   

6.
鉴于部分格律体新诗作品节奏美并不强的现实,本文追溯了西方音顿体系节奏和音步体系节奏的本源,发现汉语诗歌是典型的音顿体系节奏而不是音步体系节奏,而我国新诗格律的"顿数整齐论"和"音步对称论"是受西方音步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因而导致了部分作品节奏美不强;汉语诗歌必须回归音顿体系的正轨,才能完备地实现汉语诗歌节奏美。汉语音顿体系诗歌在创作中形成了具体形式法度,可供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今新诗格律理论有两种体系令人瞩目,一是以闻一多为主的顿数整齐理论,实为音步节奏体系节奏模式;二是林庚的半逗律理论,实为音顿节奏体系的节奏模式。许霆"意顿"的发现,证明顿数整齐论的音步体系节奏模式并不符合汉语语音特色,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唯有林庚音顿体系的半逗律诗体才是符合汉语语音特色的正确节奏模式。本文沿着林庚的研究方向,试图构建符合自然朗诵且体式远比林庚半逗律诗体丰富多姿的"意顿"式节奏模式诗体。法文音顿诗体又称"音节诗体",为了与国际接轨,汉语诗歌也采纳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8.
论汉语节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具有节奏的周期模式、节奏形式和节奏层次。这是汉语的节奏规律。语音的对立因素呈周期性组合的结果便形成了语言的节奏。汉语节奏的周期模式有往复型、对立型、回环型三种。语音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的异同对立统一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 ,形成了汉语的音顿律、长短律、平仄律、声韵律、重轻律、快慢律和扬抑律七种节奏形式。汉语的节奏周期由音节周期组成音步节奏层 ,由音步周期组成基本节奏层 ,由基本节奏周期组成节奏群层 ,构成了汉语的三大节奏层次。这就是汉语的节奏规律。违反汉语节奏规律 ,语音链读来就会生涩拗口  相似文献   

9.
诗的节奏叫顿,也叫音步(希腊术语),它是由不同的字音很有规律地交替而形成的。至于诗歌划分节奏的原则,各民族之间因语言不同,区分的原则也不同。如希腊语是长短音相间构成节奏,德语英语是轻重音相间构成节奏,汉语则一般是两个字一个音节(有人称之为“音长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诗歌与汉语诗歌成熟的格律诗体,普遍存在半逗律"行间音顿节奏"与轻重律或长短律"行内音步节奏"相套叠的节奏形式.汉语诗歌的节奏也是半逗律行间节奏与行内一拍子轻重节奏相套叠的形式.利用对称五范式改进林庚的半逗律诗体,并引进平仄,是探索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坦途.  相似文献   

11.
新诗的语言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组合后形成的有规律的起伏。新诗语言节奏包含多个层次,是由一批最小的发音单位组合并向外发展而成的一个有秩序的统一体。新诗格律节奏构成的最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向外发展形成两种建行方式——音顿连续排列建行和意顿对称排列建行;再向外发展就形成构节构篇的形式化节奏体系和口语化节奏体系,其基本构形原则是“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由此形成新格律诗体丰富的具体格式。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诗歌节奏结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反对目前流行的以“顿”来分析诗歌节奏的理论。作者认为汉语诗歌节奏产生自各种音组的排列式。音组排列节奏不是一套有待实现的“现代格律诗方案”,它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无名和有名的诗人们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的根据:世界各民族诗歌节奏结构的分型;现代汉语的语音学特点;现代汉语民歌的丰富经验;汉语诗歌节奏的演变历史;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新诗的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由此建行构节形成音顿连续排列节奏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两大体系。新诗的用韵方式有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新诗韵律除节奏和诗韵外还有同音堆集等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季米特里·卡波林作为俄罗斯当代作曲家,他的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他不仅在俄罗斯国内获得过许多作曲家奖项,而且在国际上的作曲比赛中,也屡获佳绩。他在创作上不仅使用了传统的创作技法,十二音作曲体系等,而且也在作品中尝试了音频半音的创作手法。而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按照上述创作手法而创作出的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本文具体研究季米特里·卡波林的《第二交响曲》的节奏节拍,包括在固定节拍单位中的划分、双重节奏的细分、无节拍、暗含的多重节拍和音色节奏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节奏就是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轻重及音色的异同等对立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交替、往复回环的周期性组合方式。由于汉语节奏周期的长短不一,组合的对立因素又不相同,就形成了汉语节奏的不同类型:声韵律、平仄律、扬抑律、音顿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等。为寻求语音美的汉语修辞方式必需具备汉语所特有的节奏形式,汉语节奏的主旋律是语音修辞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英语格律诗和汉语格律诗各自的特点,认为英语诗歌格律经历了由音步格式到节拍的演绎过程,而诗行中汉字声调上的平仄变化则体现了汉诗的基本格律。通过英汉古典诗歌的格律比较,文章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以及在英语格律诗歌汉译方面所产生的争鸣。  相似文献   

18.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现代的文言文教学虽然不可能通过“读书百遍”而达到“其义自见”,但诵读仍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传统的诵读有两个特征:两字一顿的节奏和亦唱亦读的语调。我们都知道,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而词进人句子后在语音上就产生了新的组合关系,即以两个字组成一个音步(节拍)为多,这种语音上的组合关系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诵读习惯,形成“两字顿”,从而也导致了后来诵读走上了不顾文章内容而一律硬性两字顿的形式主义道路。诵读的另一个特点是亦唱亦读,即“唱读”,这本与汉语的音乐性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补充论述量词"顿"的形成路径,着重探讨其中的由"称量饮食的名量词"到"称量责打的名量词"这一环节。指出在隐喻的作用下,汉语由说"吃饮食"发展到能说"吃棒杖";既然"棒杖"在人们心目中是跟饮食一样可"吃"的,那么"一顿棒杖"也就像"一顿饮食"一样自然能说了。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诗歌,而中国则更是诗歌的殿堂。吕家乡从字的思维角度出发,认为认识汉诗是汉语的艺术,同时,不应忽视汉诗又是"汉字的艺术"。[1]汉字的特有属性对于中国诗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属性对中国诗国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