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米力 《青海教育》2005,(7):49-49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长期采用的是“灌输一方式,教学的艺术成了纯粹的“灌输技术”,教师成了知识的“漏斗”,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缺乏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政治课堂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教学领域看,陈旧的教学观念,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艺术空白”的审美效应引发阐述了“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效应。以创新思维的开发为基点,结合心理学知识.从导语、文本解读、课堂质疑、板书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想像力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点明运用“空白艺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艺术课堂中,缺乏活力的现象不乏存在。学生或对老师的讲解缺乏兴趣,神游于教室之外;或对老师的提问表示沉默,缺乏参与的热情等等。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效果日趋下降,学生和老师都会陷入一种“僵死”的状态。那么,如何激发艺术教学的活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思维、语言、行为的“活性因子”,让艺术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在教学中把“快乐学习”引入了艺术教学,在这个有益的尝试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活了起采。  相似文献   

4.
课堂美感,是愉悦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论的艺术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也就是课堂美感。在课堂上挖掘出学科美感因素,激发学生美感心灵,把学生领入美的世界,让他们自主、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获得美的熏陶,是课堂美感艺术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探索构建一种互动的课堂运行机制。从“教学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运用教学交往的艺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营造课堂情绪安全感”、“正确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互动的课堂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宝学 《河南教育》2004,(12):34-34
历史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但是,实际上,历史课成了距离现实生活太远、“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历史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激情与活力。新课程历史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交融,我以为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历史教学“活”起来,要把历史课堂努力建构成思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和生活化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学生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课堂中除正常的教学流程外,应讲究教学艺术,适当抓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方法,尽量展现物理殿堂的丰富与瑰丽。  相似文献   

8.
胡伟 《山东教育》2006,(7):84-8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幽默能给人以轻松和欢笑,历史教师如果能创造性地将幽默艺术用于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触历史,那么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充满“情趣”和魅力。可见,教学幽默艺术这一情感教学手段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本文就历史教学幽默艺术做初步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课前准备,或让学生课后进入网站拓展教学内容等方法已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按照目前二期课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经历,教学要具时代性特点”等要求衡量,笔者认为应该继续深化网络教学把网络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知道,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教师教学系统的不断开发,使课堂上网络快速链接已经成为可能,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主动地转换以往旧的教学方式,学会运用网上最新的资料来辅助教学,让“课堂连接到网站”,创设艺术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笔者就艺术课堂…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再将一些所谓的“教学艺术”搬上了课堂,开始凭借各人不同程度的“演绎”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追求美、演绎美的过程。近日有机会观摩齐鲁名师、特级教师贺成金老师执教的《跳水》一课,不禁被其所营造的行云流水式的教学过程吸引,更为其精心演绎的“清溪瘦水自成韵,我自佯狂鼓与歌”和谐的课堂之韵所陶醉。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门精湛的教学艺术。既然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填鸭”,那么师生间共同活动应该是课堂的主旋律,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的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变成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当注意把握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良好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推动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课堂点评作为教学艺术、教学机智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非可以随意而为之。我们应注意三“宜”三“忌”。  相似文献   

15.
拜读文[1],笔者感叹陈云赞老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带来的“意外惊喜”,但有几点“意犹未尽”之感,于是作了一番思考,兼为陈老师的课堂尴尬释疑.  相似文献   

16.
近日,细读了2008年全国“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的部分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感触良多。几位名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过目难忘。名师们的作文教学课或朴实厚重、潇洒自如,或出神入化,精彩纷呈,课堂成了学生习作的快乐天堂,习作成为学生生命的一段快乐的旅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根据教学艺术的整体表现,可以精心打制成“三枚开启灵魂的小钥匙”。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效性教学”和“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最时髦的词语,“打造高效课堂”成了一线教师迫切追求的目标,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一夜之间变成了言简意赅的四个字两个词——“有效”、“无效”,常规的教学模式似乎成了“无效”的代名词,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效”就成了老师们的现实困惑。为了摆脱困惑,走出迷局,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啃书本”,而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于是,历史教师被学生戏称为“老古董”。历史教学成了“一潭死水”.据调查,回答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占85.1%,究问原因,竟然有75.9%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照本宣科,语言表达生硬。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水平。本文试对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一直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永正提出教育的“两个名字”的教育理念:“影响”和“激励”.解读于永正的课堂教育艺术需要围绕其教育理念,从课堂导入艺术、课堂造境艺术、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三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