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浙江省自动站雨量资料,对2107年6月12~13日1702号台风和梅雨锋共同作用下浙江地区1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1702号台风未使副高北抬中断梅雨,而与西退副高北侧的梅雨锋共同作用产生暴雨;(2)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以及高空辐散场抽吸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台风上空的反气旋环流产生的高空辐散加强了暴雨上空的抽吸作用;中低层激发出局地气旋性涡旋的垂直环流的上升支与锋面次级环流垂直上升支叠加,促使上升运动加强;(3)台风强度及其结构特点,为暴雨水汽通道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附近;(4)暴雨发生在由南北热力差异造成的E指数密集带的能量锋中,不稳定层结并非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登陆广东和福建的台风倒槽在浙江地区的雨量差异悬殊、预报难度大。本文从暴雨形成基本条件出发,确定了有利于浙江台风倒槽暴雨的三个基本"配料":(1)浙江东南沿海地区低层东南风急流的建立和维持;(2)与低层急流相配合的高层强辐散;(3)浙江大陆为冷区,低空有明显暖平流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此基础上,通过路径和强度相似、在浙江分别带来特大暴雨和无特大暴雨的两对台风(广东东部登陆的8116和8805号,及福建中部登陆的8209和9418号)予以对比证实。在形成特大暴雨的个例中,浙江东南沿海700 hPa维持长时间的东南风急流,同时有200 hPa强辐散长时间与之配合;如果低层850 hPa浙江陆上有弱冷空气侵入形成冷区或冷槽,则有利于降水增强。相反,在无特大暴雨个例中,则缺少前两个"配料"中的一个或两个。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和2018年9月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2次台风在浙江省产生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622号台风“海马”暴雨属于台风本体环流降雨,1822号台风“山竹”暴雨属于台风远距离暴雨。(2)前者水汽主要来自南海,沿台风低压环流及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后者水汽主要来自东海和西太平洋,沿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前者急流强度和水汽通量均强于后者。(3)前者过程后期才有干冷空气从底层侵入,强度较弱,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不明显,降水对流性较弱,后者整个过程都有干冷空气侵入,前期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后期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冷空气的侵入激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降水对流性较强。(4)2次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正涡度中心发展高度比后者低,但强度偏强,后者辐合辐散发展高度比前者深厚,但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4.
用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2017年6月13日前后浙江梅雨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事件与低层偏东风、西南气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有关,而1702号台风"苗柏"对西南气流的输送有重要作用。为了验证"苗柏"的作用,用WRF3.6.1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做了去掉"苗柏"的敏感性试验,得到"苗柏"及其登陆减弱后的残留云系,对于偏南暖湿气流将水汽输送到浙江和水汽输送强度的维持,在浙江形成强的水汽辐合及辐合带的长时间维持都有明显的作用。"苗柏"及残留云系还对梅雨带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产生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在中低空西南风气流的左侧伴随有散度辐合中心,而在高空急流的右侧有散度的辐散,这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生,形成次级环流。垂直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也表明"苗柏"及减弱后的残留云系对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加强有明显增强作用,从而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10年7月25~30日NCEP 1°×1°(每隔6小时)FNL资料、TBB资料、以及台站的实况降水资料、TRMM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2010年7月28日12h至18h的突发性强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对流稳定度、物理量场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此次突发性暴雨主要受北部冷空气及南部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且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等特征,水汽条件很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受1323号台风"菲特"登陆闽北和1324号台风"丹娜丝"沿127°E以东海域北上的共同影响,浙江省出现了大范围特大暴雨,降雨强度为历史台风第一位;降雨分布异常,最强降雨出现在浙江北部地区,而非台风登陆点附近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菲特"减弱消亡后,浙北地区特大暴雨依然持续。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其成因展开分析,发现"菲特"与"丹娜丝"构建的双台风偏东急流使浙江出现了水汽输送、低空辐合和强迫抬升等机制的加强和持续,引发中小尺度对流强烈发展,是本次双台风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机制。其中偏东急流在浙北地区长时间持续,并与弱冷空气结合,导致浙北14个县(市、区)过程雨量破当地台风最大过程雨量记录。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20日发生西藏南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对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原南部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500hPa环流形势为南、北支槽型,北支横槽底部偏西风携带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与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形成降雪天气;南支槽及其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南支槽强度较强和稳定维持,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有利于大到暴雪暴雪天气的产生,落区主要位于南气流移向的左前方(高原南部);高空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抽吸作用加强,有利于中、低层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南部强降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达维"(0518)强度突变进行分析,发现副高西伸加强引起的台风气旋性环流的加强、青藏高压热力作用引起的台风区域位势不稳定的增强、台风高空外流气流的加强及台风东侧高空急流的形成并与台风低层偏南风急流的耦合有利于台风的突然加强,青藏高压对台风区域中低层热力作用的减弱、高空外流气流的减弱及台风东侧高空急流的消失有利于台风的突然减弱;对台风突然加强和突然减弱时的涡度收支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同时发现"达维"中低层区域平均的总温度散度净辐合值对其突然加强和突然减弱有着预示作用,在对流层中低层环境场突然的能量注人为其突然加强提供条件,随后净辐合值的突然减小也预示台风的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9,(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17年2月20-21日发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槽一脊、低层切边线、高空槽、地面倒槽、低空急流等是引发本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700hpa位置处,南海水汽被低空急流持续输送至河套上空,为本次暴雪天气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存在着显著的西南水汽输送通道其最大值为6×10~(-5)g/(cm·hpa·s)~(-1),为本次暴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位于700hpa偏南风急流的左前方及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形势,既为暴雪过程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能量、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6日拉萨市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高原低涡系统的影响2011年7月6日夜间(21时至7日08时)拉萨市区出现了40.3mm大到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本文根据环流场、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是造成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系统,印度低压北上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正涡度区,低层负涡度区的涡度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场以及从低层到高层的强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资料,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诊断、数值预报的检验等分析,发现此次拉萨暴雨天气过程在经向型较大的环流背景和500hpa低涡切变影响下产生的。中高纬度地区较大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的冷空气侵入高原,而孟加拉湾热带地区的热带低值系统的活跃及暖湿气流的输送给拉萨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高原中东部天气尺度的西风槽尾的切变线给拉萨地区水汽的底层辐合上升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条件。拉萨站处在切变线东南侧,地面辐合、高空辐散,高温高湿,对流云系前沿等有力的天气形势下,导致暴雨天气过程拉萨单站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高温高湿区,高层存在干冷区,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而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的要素变化分析,有助于开展对单站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较好的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至3月10日江南地区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此次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为:(1)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强度偏强,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由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持续的冷空气;(2)里海低涡不断分裂的小槽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加强了中纬度冷空气的输送;南支到达孟加拉湾后使得西南气流加强。(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以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与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产生降水;(4)雨带位于水汽通量湿舌区北侧,大致与相当位温能量锋区重合,冷空气活动在连阴雨雨势加剧中起了重要作用。(5)连阴雨期间维持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这对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气旋性涡度柱上空抽吸作用的加强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FNL1°×1°一日四次资料及Micaps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2日东北地区一次由东北冷涡引起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动力条件、水汽收支和层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东北地区上空有深厚低压系统,东侧阻塞高压阻止其东移。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及充足的水汽,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云泉  李海军  董旭 《科技通报》2009,25(4):407-411
在台风预报中,使用相似路径是常用且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路径相似的台风由于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最终导致风雨影响差异很大.2007年13号超强台风"韦帕"和2005年15号强台风"卡努"从生成时间和移动路径上都非常的相似,但因大气环流结构有所不同,造成的风雨影响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比这两次台风过程的移动路径、大气环流背景以及物理量场找出同一季节,在洋面上生成的台风由于不同的大气环流结构,造成风雨影响不同的原因.物理量压能和湿焓两者综合应用,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强湿焓平流与未来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今后台风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CN05.1高分辨率降水数据JRA-55再分析资料,利用Lanczos滤波、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了西藏、青海和四川(以下简称“三省区”)的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大气环流特征。三省区的平均降水东南部降水最多,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年际变率也呈相似的分布。夏季降水年际变化时空变化可以大致分为“南部型”降水模态“、纬向三极型”模态“、西南-东北”偶极型三个主要模态。“南部型”降水主要与三省区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纬向三极型”降水模态则与中亚、我国东北地区的异常气旋有关,“西南-东北”偶极型降水模态主要与中亚的异常反气旋、三省区东部的异常气旋有关。三种模态降水增多处均与局地的高空辐散、垂直上升气流关系密切。低层西南气流将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三省南部,有利于“南部型”模态形成;朝鲜半岛极强的低层气旋型环流将太平洋水汽输送到三省区中部以及西南气流带来的印度洋水汽,有利于“纬向三极型”模态形成;而印度半岛的低层异常气旋为三省区西南部带来水汽辐合,有利于“西南-东北”模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7年8月2日-8月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暴雨及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暴雨是高低空系统相互配合的结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北槽南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使西风槽东移缓慢;天气尺度影响包括低空低涡、切变线、低槽冷锋和低空急流等,地面影响系统主要是台风倒槽。(2)此次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来自南海、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低层水汽主要来自东海、黄海和西太平洋,偏东水汽贡献较大;而中高层水汽则主要来自南海。(3)从卫星云图以及雷达图像上明显看出此次降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对流降水和后期的稳定性降水阶段。对流性降水阶段雷达表现为明显的分散的、块状回波;而稳定性降水则为均匀的片状回波,卫星云图表现与雷达图像一致。  相似文献   

17.
"云娜"台风暴雨的Q矢量与螺旋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健  沈晓玲 《科技通报》2007,23(1):22-27
利用非地转ω方程说明了Q矢量散度的物理意义,并通过计算台风“云娜”影响过程中的Q矢量散度和高低空螺旋度,分析了这两个物理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台风、台风暴雨的关系,指出低层等压面上Q矢量散度场及相对螺旋度对台风暴雨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配置的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3年7月30日青海境内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北上、冷暖空气在青海东北部交绥是造成这次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出现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垒置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高坤  俞樟孝 《科技通报》1993,9(1):19-24
在VAX-8350计算机上。建立了中尺度数值模拟系统(MM4).该系统包括资料处理、初始化、数值预报、诊断分析及绘图等.利用这个模拟系统,对暴雨和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有益的结果:(1)凝结潜热的释放会导致中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有利于产生暴雨.(2)低层水汽含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凝结量,更重要是会影响大气静力稳定度,从而影响对流发展、潜热释放和雨量.(3)在适当的大尺度流场形势下,黄山、天目山地区会产生中尺度辐合流场,它使低层的水汽和热量辐合加强,潜热反馈作用显著增大,有利于中尺度系统发展和雨量增大.  相似文献   

20.
应用加密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等,从形势场变化、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012年11月3日~5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乌拉尔山长脊、西伯利亚冷涡是产生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冷涡外围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槽、低空急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是暴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雪天气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锡林郭勒盟上空形成强烈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和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锡林郭勒盟上空的低值系统和地面气旋得以维持和加强,偏南、偏东低空急流将南海、渤海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向北输,低空急流的建立提供了强降雪所必需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